p;十月十日一大早,周彦就去了燕京制片厂,跟着剪辑车间那边一起剪辑《第六感》。
这部电影的剪辑比《想飞的钢琴少年》更加复杂,因为故事的悬念比较多,剪出来的片子,既要让观众开始看的时候,察觉不到男主角已经死了,又要让观众看到结局的时候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等到观众们看完电影,回头再看的时候,又能发现,其实有很多细节已经给了他们启示。
这需要在剪辑的时候把握分寸,如果剪的不好,观众在一开始看的时候就很容易发现男主其实已经死了,或者看到结局也没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有些电影就会出现这种情况,结局的时候强行来个反转,观众会非常不爽。
最好的感觉是,观众在看的时候就隐隐发现有些不对劲,但又不能一下子想明白,最后经结局一点,豁然开朗。
忙活了一上午,中午吃饭的时候,周彦正在跟王军正聊天,bp机忽然收到一条消息,对方自称是央视的导演杨东生,有事找周彦,并且留了一串电话。
周彦看了一眼,因为正在吃饭,所以也就没急着去给人回电。
但是十分钟之后,杨东生又来了一条消息,内容跟上一条差不多,不过加了四个字:切盼回电。
正好这会儿也基本上吃完了,周彦就把传呼机收起来,对王军正说,“王姐,这人找我找的还挺急,我去回个电话看看。”
“嗯,你忙去呗。”王军正摆了摆手。
周彦点点头,端着饭盒走了。
他直接去到剪辑楼,借了剪辑车间的电话,给杨东生回了过去。
电话回过去之后,是一个女人接的,听声音还挺年轻的。
“你好,哪位?”
“你好,我是周彦。”
听到是周彦,女人直接喊道,“杨东生,周彦给你回电话了。”
随后周彦就听到电话那头有个男人回话,“来了。”
杨东生还没过来,那个女人笑着对周彦说,“周老师,杨导正朝这边走。”
“多谢。”
“不客气,我特别喜欢你的音乐,我还买了你的《钢琴少年》。”
“十分感谢你的支持。”
“我……”
女人还要说什么,杨东生已经走过来,拿过电话,“周先生,你好,我是杨东生。”
杨东生的口音很重,一听就是粤省那一片的。
“你好,杨导,请问你找我有什么事情?”
“是这样的,周先生,我们这边想要邀请你举办一场音乐会,不知道你这边有没有时间。”
周彦大感意外,“你们邀请我开音乐会?”
刚才看到杨东生信息的时候,周彦第一反应是央视这边要找他录节目,没想到杨东生上来就邀请他开音乐会。
这是电视台干的事情么?
要是再往后推十几年,周彦肯定要怀疑对方是电信诈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