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由检的眼中,从一个乞丐到君临天下的太祖朱元璋,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英雄,但他对待功臣们的手段却并不值得称道。
在这个问题上可以看出老朱眼光上的局限性。
老朱太狠了,也太过凉薄,小家子气尽显。
难道苦大仇深成功之后,就要翻脸不认人才对?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这个典故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给自己的子孙后代埋下了君臣离心离德的祸根。
当初跟着他打天下的那帮文武重臣,最后仅有寥寥几人得了善终,大多数都死在了老朱的屠刀之下。
其中甚至包括他的亲侄子朱文正,这得多狠?连亲侄子都杀!
这一点上,老朱明显不如他儿子朱老四。
在对待功臣的问题上,朱棣做到了仁至义尽,现在大明还存续的勋贵们,基本都是靖难功臣的后代。
所以,朱由检准备以朱老四为榜样,不去学朱八八。
但是,这里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职位不好安排。
大明现在这么多总兵大将,虽是多年来参与过剿贼平奴、抵御靼虏等等诸多战事。
但论起个人的功绩来,根本无法与开国和靖难功臣们相提并论。
要是给他们封爵,这些将领的功劳明显是不够分量的。
有些人明显是守成有余、进取不足,例如镇守宣大的杨国柱、虎大威,坐拥数万边军。
多年来也只是苟且在坚城之中,从无一丝一毫扬威塞外的雄心壮志。
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混日子,根本没有真正替朝廷解忧祛烦的打算。
而其余的大多数军将则是没有任何的战略眼光和思维,好一点的唯命是从,私心重的干脆阳奉阴违,或者出工不出力。
如果不是还有像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这样的重臣支撑,这群武将根本指望不上。
最后的结果就是顺应历史潮流,换个主子继续效劳……
不过,说一千道一万,自从朱由检穿越过来后,这些军将在剿灭流贼的战斗中还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并且在这次关外会战中也是拼尽了全力。
尤其是宣大边军,在杨国柱、虎大威指挥下,给与了清军以重大杀伤。
单从这一点上,如果战后酬功不合理,很可能会引发将领士卒们的不满,对军队接下来的整合带来不利影响。
有这帮老将在上面压着,后起的明军、勇卫营、京营、川军这几只新军中那些当打之年的年轻将领想要拔擢就很难了。
在朱由检的设想中,在后金覆灭、东北基本安定的情况下,大明未来在北方和西北方将会采取战略攻势,以收复汉唐疆域为主要目标。
这种情况下,骑兵将会成为重中之重,像曹变蛟、罗世芳、马科、李重进等一干骑将就要得到重用,而这次赏功就必须体现出来。
这次军队的整合其实就是变相的让这帮传统将领让位,给渴望建功立业的年轻一辈腾出晋升的空间,裁汰不合格的兵卒。
打造和长期保留几支精兵,以此来维护政权和社会的稳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