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家侄崇祯,打造大明日不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01章 是枷锁,也应当是保护伞 (2/3)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内容,感到刑法之可畏。

    以后历朝历代,都有各式各样的法律宣传制度。

    朱元璋更是热衷于法律宣传,并且有搞出新的创举,那就是讲读律令。

    为此特意颁行了《大诰》和《教民榜文》等,供天下官民学习、了解。

    读书人不仅要读《大明律》、《大诰》以及《教民榜文》等,而且科举也会考到相关法律。

    在民间的乡饮酒礼上,也要宣讲皇帝的“六条”圣谕(老朱语录)和相关法律。

    这一招后来被雍正学到了,并且发扬光大。

    可从古至今朝廷的法律宣传,目的是为了让官吏和百姓乖乖听话,不去触碰律法,往他们的脖子上套枷锁,以此来稳固统治。

    百姓想运用所获得的法律知识作为武器,向统治者争取权利,那却是万万不行的。

    因此朝廷一边让百姓学法守法,一方面又认为百姓打官司是一种社会不安定的表现,进行百般限制。

    不仅是教百姓词讼的讼师、讼棍,要受到严厉打击。

    教百姓打官司的书籍,例如大明民间的《惊天雷》《萧曹遗笔》《刑台秦镜》之类的书,统统遭到封杀。

    云逍竟然要朝廷鼓励百姓打官司,来维护自己的权益,那不是要把枷锁,反过来套到当权者的脖子上。

    百姓都敢跟当官的叫板了,那以后岂不是要天下大乱?

    “荒谬!”

    “百姓只受律法约束,却不受律法保护,那律法的公正从何谈起?”

    “正是由于官吏欺民,而民无法抗争,导致律法黑幕,刑狱糜烂。”

    “元末政治腐败,法纪荡然,这才招致百姓揭竿而起。大明不严肃刑狱,迟早也会走到这一步!”

    云逍不客气驳斥胡应台。

    其实跟其他改革一样,刑狱改革最难的还是理念的革新。

    陈腐的理念不改变,再怎么花哨的变革,最终都会流于形式,不过是昙花一现,很快回归到原有的旧路上。

    胡应台苦笑道:“兹事体大,容下官再斟酌斟酌。”

    见胡应台还是心有疑虑,云逍叹道:“一场官司,一次牢狱之灾,就会让一户人家倾家荡产,甚至是家破人亡啊!”

    “胡尚书执掌刑部多年,高高在上,可曾真正看到百姓疾苦,又真正听到囚徒的悲哭?”

    胡应台面露羞愧之色。

    可按照云逍所说的进行刑狱改革,却又下不了这个决心。

    云逍淡淡地说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胡尚书做不到这点,那便罢了,请回吧!”

    不等胡应台答话,正在做纪录的刘理顺突然重重地放下手中的笔。

    然后他站起身来,朗声说道:“若国师不弃,下官愿意肩负重任,不求流芳百世,只求为黎民呼号,哪怕是身败名裂,粉身碎骨,在所不辞!”

    他是河南人氏,自幼贫病交困,连续九次乡试不中,因此最底层百姓的疾苦,他体会最为深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