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秦扶苏:开局起兵靖难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七十二章 消费升级(3k章) (1/4)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扶苏回想起下午时分的争执。

    当时郑国从宫外而来,携带的是各县上报的,有关今年粮食增产普遍在两成以上的报告。

    也因此,郑国建议,他准备将今年的纳租额提高一成。

    按照他的计算,这样算下来,黔首们手中留下的粮食,最差也会和往年持平,很多的人家,只多不少!

    而对于官府来讲,多收的粮食,正好可以填补这段时间因为平粜而产生的缺口。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这样,接下来在关中开挖沟渠的事情,就有了充足的粮食保障。

    扶苏乍一听,觉得这个想法不错。

    毕竟秦国是一个什么都管的大政府,而在他的决策下,这些收上来的粮食,也能做到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

    但他转念一想,如果他是咸阳城周边的一个农户。

    在新的一年里,用着新式的耕犁、耧车等农具,田间地头堆肥,不避风霜雪雨,辛劳了好几个月,田里的粮食产量比上年多了很多。

    结果这时候,官府突然调高了纳租额,辛劳一年的粮食,大多被官府拿去了,自己家里留下的粮食,和去年留下的一样多!

    啊这……

    所以,这就是他和郑国产生分歧的一个点。

    郑国的理念,采用的是商鞅当年所说的‘弱民’之术。

    既‘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抑制子民的欲望、智能、意志、权利和人性,实现君主对国家的统治。

    但商鞅时期的‘民’,和现在秦国的‘民’,以及后世的‘民’完全不是同一个阶级。

    商鞅时期的秦国,很多地方还属于部落氏族制,如果不通过所谓的‘驭民五术’去收拾掉这些‘豪民’,则不会有后来秦国的兴盛。

    但现在不同了,在‘户有二丁以上不分者,倍其赋’的政策下,现在的‘民’,叫做黔首。

    所以扶苏认为,今年的纳租额,应该和去年保持一致,不妨让黔首们将多收的三五斗,留在自己手里吧。

    而郑国则暗示他让内侍们回避,之后问了他一个问题。

    那就是纳租额减少了之后,百亩之家和万亩之家,谁的获利更多?

    此话一出,扶苏第n次打消了让老先生回家抱孙子的想法。

    郑国的意思是,对于那些田连阡陌的大户,比如通过家属或隶臣代持的方式,拥有几十万亩田的公子衮,哪怕是百分之一的降税,也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数字。

    而对于国家来说,这样的大户,才是造成动荡的根源。

    这样的大户,也才称得上‘豪民’。

    不过,这也是扶苏和郑国产生分歧的第二个点。

    因为扶苏的灵魂,来自一个商业发达的信息时代。

    在这个年代里,遍布着数不清的消费主义的陷阱,扶苏随便搬两个,套用到秦国,就足以让这些大户将‘多收的三五斗’,心甘情愿的交出来了!

    想到这里,扶苏抬起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