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在瀛州城被皇帝带兵,一日便攻陷的捷报传来。先前还沉浸于朔州被收复的大宋百姓,也真正感受到强国的征兆。对他们而言,这种消息期待的太久太久。
一些活跃在西北边境的武林中人,也感叹这位皇帝真不错。御驾亲征不久,便收复了辽国两州之地。这样一来,燕云十六州,只怕也指日可收了。
可对于此刻,待在皇城中的各部大臣而言。赵煦收复了失地,他们自然也是开心的。可相同的,赵煦一日不回京,他们便一日放心不下来。
那怕一些无法决断的事情,六部官员跟王师约,都会派驿卒送至赵煦手上,请其御笔朱批。可这在时间上,无疑让一些事情有所拖延。
除此之外,有关皇位继承人的猜测,也在京中不断的流传开来。那些已然长大成人的郡王,也成为不少京中大臣猜测,继承皇位的热门人选。
对于京中的这种情况,王师约无疑是有所担心的。以前赵煦在京中坐镇,这些没成年的王爷也没大臣敢走的太近。可赵煦离开,有些人却坐不住。
尤其后宫那些先帝的妃子,这段时间更是频繁召见一些亲信大臣。似乎开始替自己的儿子暗暗造势,希望有机会贪婪一下那天下只有一张的龙椅。
面对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的局面。最担心也最不舒服的,无疑就是赵煦那些妃嫔们。她们都清楚,眼下赵煦无子,便意味着没有接班人。
按照大宋有过的规矩,赵煦如果真的出事,那位继位的接班人。只能在他那些弟弟中挑选,兄传弟的皇位传承,在太宗时期便出现过。
看到这种朝堂之下的暗流,王师约跟六部大臣都是心存顾虑。甚至暗中写折,希望赵煦能看在天下安危的份上,早日返朝坐镇京师。
有了两场胜利,大宋的军民对赵煦已然认可度提升。他们不想再让赵煦,去承担不可预知的风险。要知道,进入辽境越深,危险的可能性便越大。
收到这些密折的赵煦,同样觉得有点心寒。虽然他清楚,没子嗣是他的一道心疾。可子嗣这种东西,并非想要便能要到的。
眼下他这位皇帝还没出事,京中那帮人便开始跳出来,置他这位皇帝于何地呢?都说皇权之上无父子,看来还真是确有其事。
想想那位被人谣传,会夺他江山的堂兄。此战出征的赵煦,却看不到一点赵孝锡想夺他江山的迹象。相反,明知他宣战辽国,是想提振皇帝在大宋的民心。
可赵孝锡依然如故,跟以前那样,在背后默默的支持他。两相对比之下,谁是可以值得信赖之人,赵煦心中已然明了。
面对京中留守大臣的规劝,赵煦最终决定,只要攻下辽国的南京府。他便班师回朝,后面的战事让其它人去指挥,眼下还不到他撤回京城的时候。
只要他还活着一天,这江山就绝对夺不走。毕竟,此次御驾亲征,大宋可战之兵都由他统领。区区一帮在京城私下联络的人,岂能夺走他的江山。
甚至赵煦亲自书写密旨,转告王师约等人。这种情况,不要多加拦阻。趁着这次离京的机会,他倒想看看,到底有那些大臣跟弟弟,想要他身下那张龙椅。
虽然他不喜欢同室操戈,可为了江山的稳定,他连信任的赵孝锡都能流放琼州。这些并没多少感情的弟弟,他同样不会轻易放过。
在回复这些大臣的密信之后,赵煦又给皇室秘卫,写了一道密旨。让他们加派人手,看好放置在宗庙的圣旨。在他没返朝没出事前,任何人不得查看密旨上的旨意。
处理好这些事情,赵煦与大军在瀛州城休息两日,便重新启程往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