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时,不小心摔伤了手脚,无一人掉队安全顺利抵达了秦凤路管辖区域。
暂避于距离秦凤路军事重城秦州外山谷的赵孝锡,也在这里见到了等候汇报的武卫成员。得知其余四路出蜀的骑兵,都已到达预定位置,最快进入秦凤路的还当属金字营。
五支千人骑兵营,在进入秦凤路都选择了昼伏夜出的行军方式,尽管跟火字营一样。出现了人马受伤的情况,但总体而言还是没出现任何人马掉队的情况。
将一道命令交给此地武卫代为传达的赵孝锡,命令四支千人骑兵队,正式赶到秦州与其进行集结。做为秦凤路的战略重城,每年秦州周边发生的战事不在少数。
只是赵孝锡这次,将秦州做为后方大本营,从来这里组织指挥此次的反劫掠战役。原因也是此地做为秦凤路军事重镇,拥有比较完备的城防跟后勤补给。
做为一个即需要应付西夏南下,还要提防吐蕃作乱的军事重镇,秦州也是秦凤路通远军的大本营。
有这支大军做为愰子,赵孝锡能尽可能保证,骑军北上的行动不被两国哨探所得知。要不然,他也用不着一路这么小心的过来了!
吩咐火字营跟亲卫营原地扎营,上千的人马就在这处山谷中安静休息。赵孝锡却将通远军的情况,在重新在脑海中调阅了一遍。以期尽可能,做到对这支即将归属于他,指挥的边军情况给了解清楚。
通远军做为驻守边境的常备兵种,其人数战斗力比内陆的厢军,也是要强上几分。只是看着这支人数达到二万多人的边军中,骑兵数量不到二千人。
这几乎十比一的步骑比率,在如今的北宋厢军之中还是比较多的。要应付若大一个防区番邦游骑的袭扰,二支千人骑兵队,又能起到多少作用呢?
相比内陆的厢军,这支通远军中不少骑兵,都不是汉籍而是转迁至此地。归附于宋朝的番邦子弟,这些番邦子弟兵也是通辽军骑兵中,实力比较排前的精兵。
除了通辽军这支朝廷常备军,为了应对特殊时节的敌情,秦凤路治下各城。也有不少州城组建了团练营,一些由边民青壮组成的后备军。
这些团练营在遇到州城情况危急时,也会被拉到城墙上充当防御之兵。但拉他们到野外跟番邦骑兵作战,基本没多大可能姓,反倒有可能拖累正规军。
每到这种深秋时节,各城的团练也会进行集结,放下平时使用的农具。转而学习一些射箭砍杀之术,以应对即将到来的番邦袭扰。
近几年西夏跟吐蕃,围绕着秦凤路治下一些边城,也进行过不少争夺。只是相比国与国之间的大战,这几年还是没有发生过。
一到这个时候,边境地区的边民,大多入住一些结寨而自保的镇甸中。期盼着大雪的到来,将这个世界归附于**一片,尽早结束他们提心吊胆的曰子。
除此之外,一些边关的城池,也同样严阵以待。城防军跟团练军,大多都披甲上城楼。不间断的盯着城池所在地,面对番邦的方面。
一旦看到边关的堡垒哨卡,升起浓浓的狼烟柱,则意味着有番邦骑兵入境。狼烟数量的多少,也将决定他们防御措施的规格。
这种在赵孝锡看来,更多都是出于被动防御的策略,很大原因就是宋朝的骑兵稀少。这些来去如风般的番邦骑兵,一旦出现在某个地方。
就算附近的城池派出部队打算围剿,等待他们的也只是一堆人马过后的狼藉场面。那些番邦骑兵,早就不知去向。
如果派遣骑兵去追击围剿,则要做好被番邦骑兵全歼的心理准备。这对每个都将骑兵,意为心尖肉的统兵将领而言,那敢随便派出骑兵追击呢?
&n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