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借天改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四十五章 推荐甘薯 (2/3)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上向崇祯皇帝行礼,就先开口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大喜啊!”

    钟进卫不知道从哪里学来的话,听起来有点像喜得贵子的贺语。

    跟他身后的徐光启一听,心中不禁有点无语,这万一甘薯在北方推广有问题,你中兴伯这么嚷嚷不怕皇上降罪?

    崇祯皇帝一听钟进卫的恭喜,连忙从御座上站起来,总算有好消息了:“可是水泥烧制出来了?”

    “啊,没有。”钟进卫一听崇祯皇帝会错意了,连忙否认。

    崇祯皇帝一听,失望地坐回御座,埋怨钟进卫道:“钟师傅待在陶瓷厂,水泥没有烧制出来,还有什么事情能值得朕大喜。”

    钟进卫冲崇祯皇帝笑笑,也不话,侧过身子,向徐光启努努嘴。

    徐光启走上一步,站钟进卫左侧后方一点,向崇祯皇帝行礼:“臣,礼部左侍郎徐光启参见陛下。”

    崇祯皇帝看钟进卫那样子,难道真有喜事,和徐侍郎有关?于是,连忙问道:“徐卿不用多礼,有事快。”

    “陛下,臣有本上奏。”徐光启看了下钟进卫,然后向崇祯皇帝道。

    崇祯皇帝点点头,让徐光启。

    “臣在万历三十六年,写过一份《甘薯疏》。臣惭愧未及时向朝廷上书。中兴伯昨日听闻之后,极力愿与臣一道联名推荐甘薯。”

    崇祯皇帝一听,难道钟师傅的大喜就是这个甘薯。钟师傅如此重视,一定不是凡物。不由生了兴趣,也不让内侍转递徐光启拿出来的《甘薯疏》,自己走了下来,接过之后当场看了起来。

    崇祯皇帝先是看了序,从中隐约看到了徐光启以前没有给朝廷推荐的原因,然后又看了内容,是这种甘薯的好处和种法。其中还进行了产量对比,一目了然。

    北方夏麦秋粟合起来亩产约为两石,江南亩产稻谷四石左右,而这甘薯,据徐光启在上海试种,亩产能达到六石左右。崇祯皇帝看到这里,眼睛都亮起来了。

    《甘薯疏》的内容不多,他很快看完,然后抬头问钟进卫道:“徐侍郎所甘薯的产量如此之高,可是事实?”

    崇祯皇帝心中有着一种期待,虽然钟进卫刚才了大喜,但他还是想亲耳再听一次。

    钟进卫知道崇祯皇帝的意思,他问的是,后世是不是能证明此种甘薯的益处。

    钟进卫点点头,然后向崇祯皇帝道:“是的,并且甘薯在全国各地都能成活,据,吃了对人体还有不少好处。”

    徐光启一听,在一边证明:“神医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有甘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之功效。”

    “能解西北灾情?”崇祯皇帝马上联想到西北的灾情,期待着钟进卫的肯定答案。

    “应该能缓解吧,全面解决恐怕不行。”钟进卫想着要甘薯能彻底解决饥荒,后世就不会有饿死的人了。

    虽然崇祯皇帝没有听到满意的答案,但甘薯如此之高的产量,还耐旱,刚好能解决大明现在越来越严重的旱情。

    不过甘薯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如果贸然推广所有田地都播种此类作物,万一有个意外,怕是后悔莫及。但现在西北的灾情又特别严重,缓慢试验则有可能延误灾情,西北地区已有多处地方出现饥民造反,延绥巡抚洪承畴为此已经连上几道奏疏催赈灾粮。

    崇祯皇帝就在钟进卫和徐光启面前,来回踱步了几圈,然后站定,问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