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借天改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零一章 论盐政 (2/3)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生活的数据:一个平民大概一两五钱银子左右过一年,一个人一年大概需要盐五十斤才能维持身体不会虚弱。而平时的盐价不定,五十斤盐,贵时需银五钱多,贱时也要四钱不到点。盐钱占了普通百姓生活成本的百分之二十七到百分之三十七,剩余的大半部分用于购买粮食。一年下来,基本上没有银钱再买其他物品。所以,老百姓一年到头,过年的时候如果有一身新衣裳,都是欢天喜地的事情。”

    钟进卫一口气把阎应元家了解到的信息都传达给了崇祯皇帝,但崇祯皇帝和王承恩都没有特别的反应,没听出非常重要的东西啊。

    钟进卫看崇祯皇帝眨眨眼睛,有点迷惑,不知道自己这番话的意思是什么,只好开始细细讲解:“陛下,首先,盐钱在百姓的生活中,所占的支出是不是多了点,这是必须的生活物品,占了这么大的支出,百姓还有钱买其他物品么,他们的生活能好么?”

    “钟师傅的有理,但盐税自古以来都是朝廷的一大收入来源,如果价格太低的话,朝廷就收不到多少税了。”崇祯皇帝解释道。

    “陛下,朝廷收税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钟进卫追问道。

    从大道理来讲,是这样的,但实际上往往不是。崇祯皇帝一下不知道怎么跟钟进卫解释。

    钟进卫也不等崇祯皇帝的解释,直接道:“陛下,盐价定的高,其实收的税也不一定就多。”

    “此言何解?”崇祯皇帝不明白了,很浅显的道理,怎么可能会是错的呢。

    “陛下,您听过私盐么?”

    这个,当然听过,只要是当皇帝的,就没有不知道私盐的。

    “官府的盐价定高了,就会有私盐的买卖空间。句实话,陛下,官盐要定的太高,老百姓承受不起超出购买能力范围的必需品价格之后,无论朝廷怎么禁止,都会有人去购买私盐,因为私盐便宜啊,而且,据私盐比官盐的品质还要好。”

    崇祯皇帝正在考虑这种百姓算不算刁民的时候,钟进卫继续讲述他的理由:“陛下,如此一来,私盐这部分内容,朝廷是不是就没有征税,这部分税就白白的没了。”

    崇祯皇帝听钟进卫这么一讲,觉得官盐定的太高,私盐就越猖獗,私盐越猖獗,朝廷收的税就更少了,是这么个道理。

    钟进卫到这里的时候,转身问一边的王承恩道:“王公公,你们东厂是否有对全国主要地区盐价的调查报告?”

    王承恩看看崇祯皇帝,这种情报也是绝密之一,在皇上面前,可不敢私自的。

    崇祯皇帝显然对钟进卫没有什么想隐瞒的,而且他自己其实也是不知道。于是他也问王承恩道:“大伴,可有这个报告?”

    “陛下,是有这么一份报告,是天启年间时为调控两淮盐价所做的查探。”王承恩据实回答道。

    崇祯皇帝问出结果来了,就看向钟进卫,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

    钟进卫见王承恩有,他也不想让王承恩拿过来看,那个奏章肯定是没有加标点符号的,才懒得看呢。

    钟进卫直接问王承恩道:“王公公,您应该看过那个报告,我想请问下,一般来讲,私盐和官盐价格的比例是多少?”

    “私盐和官盐价格之比约是一比二到一比四左右。品质相差大的比例就少一点,品质相差不大的,价格就相差大一些。”王承恩如实回答道。

    “好,我再问您,全国的人口一年所需的食盐约需多少斤,官盐的销量是多少斤?”钟进卫继续问道。

    这个问题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