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十日,俄军稍作准备后继续推进,战场进入奥匈帝国境内(没错,之前沙俄败了1场,不得不大步后退。)。
奥匈帝国指挥官凭借出色的指挥艺术,成功的又丢下了好几个师,损失大几万人,预备队还没有准备好,战局向俄罗斯帝国倾斜。
奥匈帝国总参谋部连忙向德国求援,并且调动周围的军队前往支援,同时,保加利亚王国也在前线发起了进攻,希望吸引俄军的注意。
1场目标是吸引德军主力回援,减轻西线压力的佯攻,就这么变成了1场战略大战役。
形势偏向于协约国1边,不过随着推进继续,俄罗斯帝国的问题很快显现出来。
闪电战最重要的就是后勤能力,能够及时补充突击部队所需要的物资,维持突击部队的进攻能力和机动能力。
然而,俄国人的问题是什么,往前1百年和往后1百年这个问题都没有变过——道路条件极差。
战斗虽然只持续了1周,布鲁西洛夫的仓库里还有着不少物资,在他后面,集团军群的后勤仓库中也囤积着大量的物资。
但是,这些物资没有办法及时有效的运到前方去,前方进攻的士兵不能及时的获得物资补充。
许多进攻中的俄军因为缺乏粮食,不得不暂停继续穿插,而是就地扩散寻找村庄,征收或者购买粮食。
这给了奥匈帝国1个极短的缓冲时间,奥匈帝国也抓住了这个机会,设置了数条简陋的野战防线。
这些防线中的士兵数量不足,物资缺乏,士气低下,工事也并不坚固,只能稍微阻挡1下俄国人。
但是就这样就够了,2月十6日,当俄国人拔掉了奥匈帝国的缓冲线之后,手中又没有足够的弹药了,甚至拿不出掩护俄军进攻的炮弹。
好好的1场突击战术,在开战十几天后,又回到了消耗战上面来。
仗打到这儿,俄军总参谋部和俄前线指挥官都觉得十分满意了,他们消灭了4十多万奥匈帝国的军队,缴获了数百门完好无损的大炮和数不清的物资,还把战线向前推进了几十公里,取得战略优势。
可惜,布鲁西洛夫根本不管上面的暗示,也没有搞清楚自己手下的军队的情况,强硬的对奥匈帝国拒收的城市发起了攻坚战。
这第2阶段的战斗持续了1个多月,最终俄军付出5十多万伤亡,奥匈帝国损失7十多万兵力,被俘虏超过1半,德军损失十几万人。
如果单看交换比,这绝对是1场胜利,战术水平和装备水平相对低下的俄军打出了差不多1比1.8的交换比,还包括德国人在内。
但是布鲁西洛夫的攻势,是集中了全俄最精锐的近卫军发起的攻击,主力部队许多都顶着近卫的名头,他们也是沙皇最忠实的支持者。
但是,这1战,让近卫军损失惨重,后期补充兵源后,各种混乱让近卫变得名不副实。
此时的沙皇,还不知道,他已经失去了最支持他的暴力机构,这1场战斗可以说直接影响了沙俄帝国的历史进程。
…………
时间转眼来到2月2十日,俄军攻的正激烈,在6地上吸引了同盟国的绝大部分精力。
德国在6地上无法取得进展,便开始尝试在海上突破英国皇家海军的封锁,德国海军开始频繁出动。
1917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