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无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119、医师们的事,能叫偷吗 (1/3)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张季舟今年八十有六。

    他六岁学医,通识百草。

    十七岁就开始给人看病,二十九岁时和三位兄长一起被人称为“张家四大神医”。

    四十七岁那年,张季舟受先帝之邀,前往长安城担任太医令一职。

    这一去,便是十六年。

    二十四年前,时任太医令的张季舟致力于攻克疟疾,为此奔波万里,做了无数调研,仅仅是废弃草纸都能堆到五尺之高。

    最终他将几个古方进行了改良,也研究出几个对付疟疾的新药方。

    只是这几个药方涉及的药材过于稀少,且价值昂贵,不便普及。

    在此期间,张季舟前往那些苦于疟疾的地区走访,发现这些地区多半挨着水域,空气潮湿,蚊虫极多。相比之下,那些干燥通风的地方,就很少有疟疾出现。

    当时他就开始思考,疟疾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空气潮湿?空气不流通?草木太多?水域滋养?人流密集?还是……蚊虫太多?

    张季舟总结出几个可能致使疟疾的因素,准备等来年夏秋季节进行求证。

    然而,次年春天,先帝修行出岔以致伤了根本,只能卧病于床榻之上。

    张季舟身为太医令,日夜留守先帝左右,实在抽不出半点空闲,只

    能将求证疟疾因素的事情暂且搁置。

    后来先帝驾崩,张季舟身受牵连,被一纸诏书打出了太医署。

    一时间墙倒众人推,张季舟的人脉、权力和资源瞬间损失了大半。

    加上徒弟的背叛和算计,使得张季舟心灰意冷,近一年不曾行医。

    也就将医学诸事抛之身后了。

    等到张季舟再次背起药箱,开始他的游医生涯时,才将寻找疟疾因素的事情提上日程。

    但疟疾只在夏秋时节盛行,诱导因素也多种多样,还有人为传染的因素干扰……

    总之,这件事的工作量极大。

    张季舟和新收的弟子葛桂两个人,用了十几个夏天都没能确定疟疾的真正原因所在。

    但他们也不是一无所获,在排除了诸多因素后,最终将答案认定于“生水”、“蚊虫”、“季节性热风”这三个因素之间,最多再有五年,他们差不多就能确定出正确答案了。

    可就在这个时候,太医署的旧友写信告诉他,不用再进行疟疾研究了。

    岱岳星君大人已经确定疟疾的诱发因素在于“蚊虫”,而且有理有据。

    朝廷调动上百位修行者,在泰山郡试行驱虫处理,预防疟疾的效果也初见成效。

    在看到这封书信的时候,张季

    舟不觉得欣喜,反而从心底感到了憋屈和遗憾。

    虽然张季舟这人的性格比较高傲,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但他绝非圣人。

    他渴望名声。

   &n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