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新政,这不是一个在历史上被浓墨重彩所描写的改革。
相比较起来,后面王安石的变法,似乎更加的广为人知一些。
而从最后的结局来看的话,双方之间,却又是几乎没有多少的区别,
一个王朝,一个时代的弊端,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是不明白。
甚至是因为他们就生活在那样的时代当中,因此反而更加的清楚和明白。
但清楚和明白,却并不代表他们要去做些什么,
很简单,天下之间,总归是有着一个有趣的说法。
家与国。
是的,必须要了解且认识到的一件事情就是,实际上当时的情况下,出现的改革,对于当时的既得利益者。一定是一个相当程度的打击。
实际上从古至今但凡是牵扯到改革的事情。
这件事情都不会有丝毫的变化。
庆历新政,自然也是如此。
相较于其余人变法的刚烈而言。
范仲淹这个人,在更多的程度上,实际上已经在考虑着当时当权者的问题。
北宋的问题有很多,甚至可以说相当的多。
要彻底地将其更改过来,是一个不现实的事情。
所以当下范仲淹将其彻底地对准地一个东西。
乃是冗官。
老生常谈的东西了。
在北宋要是没有冗官简直是不可能。
进士科,恩科,余荫之类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一个人在朝廷当官,吃朝廷俸禄的最多甚至不下二十个人。
这是一个何等庞大的数字?
就算是对于一个广阔的帝国来说,要供养这些人,也不是一个很简单地事情。
况且大宋还有另外一个情况,那就是兵力庞大的同时。
几乎可以说没有多少的战斗力。
于是这里就自然而然的延伸出了另外一个问题。
大伙儿都是王朝,自然是知道具体的税收情况。
怎么就你大宋朝的时候,收税收的这么狠,最终要出现的结果。
几乎就是不言而喻了。
是的。
起义。
大宋的农民起义多到人头疼的地方。
只能说水浒传的改编,不是没有现实依据的。
所以根据这些情况,浩浩荡荡的庆历新政,开始了。
在最开始的时候,庆历新政从冗官入手,开始严加对于官员的考核,同时逐步的缩小对于进士的录取。
&n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