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战对手不仅仅只是安庆绪手里的六万兵马,还有史思明的援军。
但即便如此,双方的实力对比,依旧是唐军占据优势。
韩信:“我虽然不是不能够理解李亨的想法,但这种做法毫无疑问,很蠢。”
赵匡胤:“就是怕武将造反啊,其实郭子仪都这样了,造反也不图什么啊,六十多岁的人了,还信不过,何必呢?”
赵光义:“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样首鼠两端,最容易出事,男人嘛!气魄一点,郭子仪都信不过,还能信谁呢?”
宋朝是对于李亨的想法,最有感触的人,武将夺权,这是皇帝根本没办法的事儿。
所以李亨胆子小一点,似乎也没啥太大的问题。
但这是从个人的角度,从大局角度来看,那就真的坏事了。
军令不同,最容易出现问题。
果不其然,初期当中,郭子仪高歌猛进,渡黄河围卫州,安庆绪率领大军救援,郭子仪一个小小的诱敌之计。
就在卫州大败安庆绪,斩首四万余,甚至连弟弟安庆和也被唐军所捕杀。
随后逃到邺城,此时手里真就只剩下了六万兵马。
安庆绪没办法,写信向史思明求救。
这时候因为李光弼的计谋败露,史思明复叛,攻取魏州,同时也已经封自己为大圣燕王,接到安庆绪的消息。
史思明自魏州出兵,一个突袭,因为唐军之间没有统一元帅,反而是被打了一个猝不及防。
腹背受敌,还好李光弼等人在邺城南血战,局势好歹稳定了下来。
但双方损失兵力虽然不大,但邺城却也围不下去了,同时郭子仪所在的后军,反而是因为风沙骤起,遮天蔽日,吹石拔木,无奈撤退。
最终剿灭安庆绪的意图,自然也未能达到。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鱼朝恩不懂军事,大军互相之下全然没有任何的配合,从而导致史思明刀子都捅到腰子上了,大军尚且反应。
如果不是血战,这一次,绝对又是一个大规模的溃败,只是小输,尚且还能够接受。
但本身李亨对于结束安史之乱这件事情就相当的在意。
鱼朝恩也是个脑子活络的人,回师之后,别的没干,第一时间说郭子仪的问题,因为郭子仪才导致了唐军大败,
郭子仪百般辩解,但唐肃宗李亨根本没听进去,或者说,他本身就不想听,更或者说,他或许是知道,是因为鱼朝恩而导致的大败。
但是他需要一个借口,需要这个借口,来解除郭子仪的军职。
唐军主力受损并不严重,因此唐肃宗李亨换了一手将领。
命令赵王李系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李光弼为副帅。
按理说,这一次李光弼出马,应当不是问题,在打仗这一块儿,他的才华并不下于郭子仪。
同时安庆绪和史思明本就不对付,史思明在唐军退走之后,直接杀了安庆绪,自立为应天皇帝。
随后史思明略施小计,派人谣传自己部队归心似箭,毫无战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