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赤旗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一十八章 如鱼之得水也(八) (2/1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我所习者,《包元太平经》也。”

    果然猜料对了,这个张曼,就是当下的“太平道”信徒,是甘忠可这一系传下来的信众。

    曹幹说道:“这本经,我有听闻。成、哀之世,曾有甘忠可及其弟子,以此经献朝廷,哀帝因是改元,重受天命。……张公,此经中有言王氏伪也?”

    “君知甘师与吾经?”张曼略有诧异地说道,旋即收起惊讶,也没问曹幹是从哪里知道的这本经书和甘忠可等的故事,毕竟成、哀之际距离现在只有一二十年,曹幹虽是年轻,然其知书达理,不是一般的乡农,那么听闻过此经和甘忠可等的故事亦就实属寻常,顿了下,他抚摸着胡须,接着说道,“吾经中言‘王者行道,天地喜悦;失道,天地为灾异’,王氏若竟天命之垂青,自其当政,天下焉会灾异不绝?其余不论,只此一点,其即伪也,非天命之在!”

    曹幹听明白了。

    《包元太平经》中,实无“王氏伪也,天命不在”的预言。

    “王者行道,天地喜悦;失道,天地为灾异”云云,与董仲舒搞出来的“天人感应”是一回事,都是源出於战国时阴阳家的观点。这种理论观点,放到任何一个“王者”的身上都适用。

    那么,既然如此,张曼为何敢确凿地说“王氏伪也,天命不在”?

    曹幹摸着颔下短髭,一边点头,表示同意张曼的话,——他是造反的义军,即便张曼的论据不足以证明他的结论,他总也不能反驳张曼,反而去证明王莽有天命,要知,他是不信这一套,高况等可是信的,一边思酌想道:“从在乡口见到这个张曼,我就觉他与众不同。他是咋知道我是来打海贼的,我还没想明白,但他为何肯帮我打海贼,……联系到他於下忽然冒出来的‘王氏伪也’,及‘欲成就功业,还是得亲历用功’之语,我却能够知其缘由了。若我料之不差,他定是与他的同郡老乡力子都、董宪一样,也已起了造反之心!只是他此前没有机会,所以潜於乡中至今。现在遇到了我们这支义军,他起了入伙之念,遂愿主动帮我打海贼,以做投名状!”

    张曼“王氏伪也”,及与刘让说的“成就功业,还是得亲历用功”这几句话,的确是很突兀。

    刘让本来是在回答曹幹的问话,说的是风角、望气,张曼三两句话下来,却突然的把话题顺势转到了“王氏伪也”上面。就算曹幹等是造反的义军,他若是没有别的心思,比如曹幹所料的,他其实是起了投附义军之念,他实际上也是没有必要说这些话的。

    现在的皇帝还是王莽,“王氏伪也”这话说出来,一旦传出去,是要掉脑袋的,要是没有造反的心,怎会敢说?——更别不论,他“王氏伪也”的这个结论的论据还那么牵强。

    终於知道了张曼为何会愿意帮自己打海贼的原因,胸中的疑惑解掉了一半,曹幹心头略松之同时,一个念头浮将起来,他心动想道:“南乡的陶俊等地主,对我等无不轻蔑而敌视,敬而远之,没想到这个张曼,却肯主动接近我等,有投附之意。这倒也罢了,更要紧的是,进此里后,一路观来,他与刘让是此里的头面人物,想来在益民乡中定也是声望不低,既然如此,他有此声望、地位,那他既已起造反之念,他就不会没有私下聚众,……这样的话?”

    曹幹举目,正对上张曼的目光。

    张曼笑容温和,目光中透着亲近之意。

    曹幹微微一笑,摸着短髭,说道:“张公所言甚是!王莽篡汉以来,天下百姓,民不聊生,无论士民,如处水火,这样的‘王者’,如果说竟是得了天命的垂青,真是没有道理可言了!也是以,我等奋然揭竿於草莽,所为者,如张公适言,正是为‘顺应天命,不落人后’。”

    口中说着,心中继续想道,“这次来打海贼,我原想的是看看能不能打个胜仗,把海贼收编些,眼下已知这个张曼欲投我义军,则不仅海贼我仍要看看能否收编,张曼、刘让,我也不妨可以试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