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赤旗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一十三章 如鱼之得水也(三) (6/1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曹幹默然片刻,摸着颔下短髭,启齿而笑,问张曼说道:“张公,是我的口音露了馅么?”

    (

    在与那个史佐对话的时候,曹幹想起了曾有一次,他向苏建请教“谶纬”为何会於当世有如此大的影响时,苏建与他提起过的一件发生在前汉成帝、哀帝之际的重大政治事件。

    ……

    有个齐国的方士,叫甘忠可,编了一部道书,名叫《包元太平经》,共十二卷,号称是天帝派真人赤精子下凡所传。此这部经书中,他称“汉家逢天地之大终,当更受命於天,天帝使真人赤精子,下教我此道”,此即有名的“赤精子之谶”。——赤精子也者,其实是暗指刘邦,刘邦斩白蛇起事的故事,在汉朝建立后,於有心人的推动下早已被神话,百姓们都相信他是感赤龙而生,是赤帝之子。赤精子下凡教甘忠可,等於即是说,这是汉家老祖宗刘邦的令谕。

    甘忠可后被以“假鬼神罔上惑众”的罪名下狱,病死狱中。

    成帝死后,哀帝继位,当时灾异频发,民间叛乱众多,社会危机愈发严重,甘忠可提出的“再受命”的观点,因而竟是改以盛行起来。甘忠可有几个弟子,得到了哀帝的信用,哀帝用他们的建议,居然真的是搞起了“再受命”,改元、改漏刻,自称“陈圣刘太平皇帝”,——“陈”者,敷陈,详尽的陈述之意,“陈圣刘”,意即敷陈圣刘之德,这种修辞的用法,是《包元太平经》里常用的用法,“吾乃上为黄天陈道德”云云;“太平”,毋庸多言,亦源出《太平经》。

    又后来,“再受命”这一套肯定是不会起到任何效果的,甘忠可的几个弟子和支持“再受命”的大臣,分别被治罪,或被诛杀、或遭流放。

    ——话到此处,不妨多说一句。后来王莽篡汉,之所以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力,社会危机、经学家和儒生对他的支持是一方面,“再受命”的谶纬、思潮早已有之也是一个重要的缘由。当然,甘忠可和他的弟子们提出的“再受命”,实际上建议的不是“易姓”,是建议皇帝通过“再受命”的形式,来重应天命,以挽“汉家逢天地之大终”的危险局面,“与天下自新”。只是到了王莽篡汉时,这个谶纬、这种思潮被王莽加以利用,遂成了他代汉的动力和助力。

    苏建给曹幹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为了回答他“‘谶纬’为何会於当世有如此大的影响”之此问,是在告诉他,就连天子、就连朝廷的大臣对谶纬都信之不疑,况乎民间?是即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但曹幹那时在听完这个故事后,固是对汉哀帝相信“再受命”这事儿感到惊奇,同时,这个故事中的另一个主角,甘忠可和他的弟子们也引起了他不小的好奇。

    《包元太平经》?

    这经书的名字,怎么听,怎么像是和原本时空东汉未年太平道信徒信奉的《太平经》有关联?

    唯是就《包元太平经》此问题再问苏建时,苏建也不知道了。成、哀之际,距现下很近,成帝死於二十多年,哀帝死於二十年前,距今皆不为久,甘忠可和他的弟子们相继获罪身死、或遭流放,《包元太平经》不能说已成禁书,已成忌讳,然学此书的方士现也已不是很多了。苏建从没有见过这部道经,也不认识学过这部道经的人,故而无甚与曹幹可讲。

    风从海滨吹来,带来海的气息。

    吹动起黄帻、黄服这人的衣袍,簌簌作响。

    曹幹看着他,心中想道:“甘忠可是齐地人,此地正属於齐,观此人打扮,他莫非与甘忠可有关系?……现下好像还没有太平道这个名称,我反正这些年来,是从来未曾听过此名,但是太平道不可能没有根源,《包元太平经》十之八九就是《太平经》的前身,则或许这个人,就是当下的一个‘太平道’信徒?”行礼回答此人所问,“是,在下等是自顺从县逃难而来。”稍作犹豫,试探地问这人姓名,说道,“足下仪表不凡,必是高人!敢问尊姓大名?”

 &nb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