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22章 双帝同辉 (1/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其名虽国,其实不国。”

    听着这硬邦邦的话,甚至都不用去分辨音色,李世民就知道这话定然是出自于魏征之口。

    作为一个儒生,尤其还是出身山东河北奉行王道的儒生,对这蒙元有意见简直再正常不过。

    在李世民看来,这元朝虽脱胎于蒙古,但其身上的草原习气也实在是太过明显。

    草原部族之内头领威望无两且无法度,几乎任何事皆可一言而决,本质上来说不就与这吏进法差不多?

    这忽必烈在位长久却未除此弊病且用兵频频,可想而知无论是朝堂还是军队,其要职恐怕都被勋贵们把持了个干净。

    其最终导致的问题,一如前汉。

    黔首为豪强奴婢,只知豪强而不知有君,最终便是豪强与中央大动干戈。

    再与前汉相较的话,这元帝手腕差了汉君就不止一筹。

    既不知用酷吏,也不知与民生息,空想靠一纸君命革除弊病,但却从未想过天子威从何处来。

    结果就是汉君三代削豪强抑兼并除封国,成了汉武之功绩。

    这元帝在位三年被弑,元廷之亡再无可避让。

    唏嘘之下李世民也禁不住对儿子耳提面命:

    “承乾须知,朝堂如疆场,革弊如战争,能以成事者,须流血死命也。”

    这话很有分量,但对于十四岁的太子来说无疑还是太超前了一些。

    对此李世民也不以为意,毕竟他还有大把的时光,有的是时间来慢慢规范这个太子。

    而且这话只需记在心里,那日后便自有想起来的一天。

    这后世只说那蒙古权贵的利益受损时如何如何不愿,可难道天子太子就能心甘情愿接受自身利益受损乎?

    等承乾游历天下遇了贪腐之官吏损其威,自会明白今日之说的含义。

    一旁的魏征闻言张了张嘴很想说点什么,但是回想一下由光幕所知的宋元之事,最终还是叹了一口气。

    杜如晦似是猜到了魏征的想法,轻声道:

    “柔仁好儒非人之短,乃君之短,更足以乱汉家。”

    魏征顿时一激灵,他也熟读史书,自然知道杜如晦说柔仁好儒乃是《汉书》中对太子刘奭的评价,宣帝更是因此叹“乱我家者太子也”。

    那如何才能不乱家?魏征轻声复述出了汉宣帝当时教育太子的话: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元朝正儿八经父死子继长子继承的,元英宗是唯一一个,还被刺杀了。

    但认真说的话,他老爹推那個“延祐经理”连一年都没撑下来,就已经说明了元朝内部问题有多大。

    而元英宗所面对的问题也还是宋朝变法的老调重弹,利益的重新分配注定要伴随着流血,你不让权贵们流血,权贵们就只能让你流血了。

    蒙古勋贵们在谋杀的水平上有多强,那在政斗上的水平就有多菜。

    皇帝都杀了,那下一步自然是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