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11章 北宋三兴学 (2/5)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有鉴于专业人才不够用的窘境,王安石则要求单独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培养专科人才。

    最重要的则是对太学进行改革,行“三舍法”。

    太学中的子弟分外舍内舍上舍三等,上舍可以直接授官,内舍可以免礼部考试,外舍可以免地方州府解试。而三舍之间可以通过考试层层晋升。

    可以说宋朝的教育改革层次递进的关系还是相当分明的,对教育发展产生的影响也是相当清楚。

    不过对当时宋朝来说,地方官学还有更重要的一层意义就是稳固了地方统治。

    因为若想入仕就必须通过科举,想要参加科举就要先入学,中央可以通过教育机构让自己的政令成功传达到地方。

    而在地方上容易成为不稳定因素的寒门子弟,则能够通过地方官学的扶持参加科举,最终成为封建统治集团的一员。

    根据陈义彦先生先生统计,宋史当中家世可考的1953人中,布衣入仕的占比高达55.2%相当惊人,历朝历代中唯有明朝的49.5%能比上一比。

    读书改变命运,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北宋实现起来相当容易。】

    赵匡胤与赵普听着光幕的述说不愿错漏一字。

    虽然对教育不是很明白,但诸如文治、历史新高峰之语,他们还是听得懂的。

    赵普更是小声给官家议论:

    “若如此说,岂非开宋一百六十七年以来,文治大成之处,皆示于吾,尽可采用?”

    赵匡胤沉默,主要也是对赵普所说的半懂不懂。

    但很快,一篇字迹工整的散文映入光幕,让赵匡胤对这文治大成有了一个直观的认知。

    在这范仲淹的文中不过寥寥数笔,巴陵洞庭盛状和远山长江之景色皆跃然纸上。

    随着景色气象的明暗之变,赵匡胤觉得自己仿佛也能体会到这位后世宋臣的矛盾忧愁心情,本以为又是一篇伤春悲秋之作,但至尾部时又突然行激扬之笔。

    虽不如那后世《沁园春》一般蔚为大观,但其超脱之意反倒更能引人动容,因为那边赵普已经激动的念了出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民先忧,乐民后乐。”

    “若宋臣皆如此,何至于仅享国祚一百六十七年?”

    虽然理儿是这么個理儿,但赵匡胤还是制止道:

    “则平,吾已知一百六十余年,勿复言。”

    一旁的赵光义则是腆着脸凑过来:

    “兄长,宋有贤臣如此,可为文治之功贺也。”

    赵匡胤一眼就看穿弟弟想要表功的想法,当即笑吟吟道:

    “若非吾开宋,何以有此贤臣佳作也?自当贺也。”

    赵光义顿时梗的半句话也说不出来。

    懒得给弟弟分半点注意力,赵匡胤抬头看着光幕上飘过去的文字。

    〖诸葛亮:今见宋之贤臣良法,教化有方可称道也。

    李世民:武侯所言甚善甚美也!!

   &nbs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