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不列颠之影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五章 《英国佬》的出版帝国 (1/4)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舆论虽有令人生畏的力量,但它是由一群无知的自鸣得意的傻瓜营造出来的。我认识几百个记者,其中大多数的个人见解并不值钱,但当他们报纸上说话时,那就成了报纸的意见,于是,他们的话也就成了震撼社会的雷鸣般的预言。

    ——马克吐温

    当《英国佬》编辑部中的大部分人都还乐呵呵的沉浸在对亚瑟突然“春心萌动”的八卦之中时,事件的主人公亚瑟·黑斯廷斯爵士本人却没有多大的兴致参与其中。

    两年的欧洲“流放生涯”教会了他很多,长期远离权力中心、遭到白厅冷落的报复心以及失去官职后“人走茶凉”般的落差感互相交织在一起,最终汇成了强迫他行动的巨大驱动力。

    但是,由于个人性格使然,亚瑟并没有忘记饭要一口一口吃的道理。

    通过玛丽·塔里奥尼和迈克尔·法拉第等人的引荐打入肯辛顿宫固然重要,通过人际关系网互惠互利也是亚瑟从很久以前就坚持贯彻的行动战略。

    但是伦敦塔事件后,舰队街对他的群起而攻之。高加索事件后,英国舆论界对他个人评价的集体反转。这一切的一切,又让亚瑟深刻意识到“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人言可畏”的道理。

    如果提起工业时代相较于之前人类经历的农业时代有何区别,那么自然是生产力的提高。

    只不过生产力这个单词实在是太空洞,如果说的更具体一些,那就是生产方式变化带来的工作效率的提升。

    而工作效率提升的最直接表现便是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都达到了前所未见的层级。

    彼得堡的读者可以轻而易举的了解一个月前英国文坛的变化,一辈子都未曾走出过英格兰的伦敦小市民却对千里之外高加索山民的斗争萌生了同情心,纽约的夫人小姐们关心着大西洋彼岸巴黎时尚圈的应季穿搭推荐,在南美洲的巴西里约热内卢,当地的意大利移民刚刚以英雄般的待遇迎接了热那亚起义失败者、青年意大利的领导人之一朱塞佩·加里波第。

    在这样一个疯狂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日益被报纸、杂志和各种先进通信手段联结起来的世界,每期发行量已达八万份的《英国佬》正在逐渐成为英国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如果再考虑到《英国佬》杂志社旗下的《经济学人》和《自然》杂志,结合当前英国2500万的人口规模,也就是说,每1000个英国人里就有3.2个是《英国佬》的长期订阅者。

    如果再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私人图书馆、酒馆说书人带来的传播率考虑其中,即便是保守估计,《英国佬》杂志社对英国社会的文化渗透率也应当轻而易举的突破1%。

    在数字意义上,百分之一确实不是个惹眼的数字,但是也必须考虑这是《英国佬》在不列颠整体识字率55%的情况下交出的成绩。并且,由于《英国佬》是一家以伦敦为前进基地的杂志,因此他们在伦敦社会的渗透率,以及凭借位居英国权力中心的伦敦读者们取得的社会影响力,只会比整体纸面数据表现的更加华丽。

    而且,如果以历史的视角审视这家创刊不久便取得了巨大商业成功的杂志社,在狄更斯、大仲马、迪斯雷利、安徒生、雪莱夫人、司汤达、海涅、丁尼生等长期联络作者的引领下,伴随着不列颠社会识字率不断提升的背景,《英国佬》眼下的成功仅仅只是一个起点。

    除此之外,拥有约翰·密尔等功利主义经济学家坐镇的《经济学人》,其对伦敦金融城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

    至于自然哲学期刊《自然》?

    虽然这份期刊仅仅创刊一年,但是别忘了它是含着“哥廷根全欧电磁大会”的金汤匙出生的。

   &n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