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一章 处晦而观明,守静而制动 (4/5)
他的王国了。
当然,这肯定不是计划的全部。
由于马匹和马车的体量巨大,而且马匹不适应当地气候和地势,它们恐怕无法经陆路跋涉抵达旁遮普王国的首都拉合尔。因此,英国提出需要取道水路沿印度河逆流而上的要求就变得顺理成章,对河道进行详细勘察以确保水运可以直通拉合尔也显得合情合理了。
但遗憾的是,埃伦伯勒勋爵的天才计划遭到了东印度公司机密政治部秘书长查尔斯·梅特卡夫爵士的坚决反对,他认为印度王公原本就因为一些类似的诡计错怪英国政府,况且这个侦查计划极易被觉察,到时候只会更加加深本地君主对英国的误会。
不过孟买省督约翰·马尔科姆爵士倒是非常支持埃伦伯勒勋爵的想法,并且认为为了防止俄国对印度的威胁,必须得制定一项前进政策,因为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
然而就在这项计划即将拍板的时候,威灵顿公爵因为《天主教解放法案》被赶下了台,而与老伙计同进退的埃伦伯勒勋爵也随之离开了印度管理委员会主席的位置,孟买省督马尔科姆爵士担心日久生变,于是快刀斩乱麻,立刻催促探险队出发。
探险队于1831年1月出发,1833年3月返回孟买。
之所以这场探险持续了这么长时间,主要是因为探险队队长印度政治服务精锐团的伯恩斯中尉不仅向旁遮普国王进献了骏马和马车,还获得了马尔科姆爵士的认可,并自告奋勇的主动要求穿过旁遮普勘察其他至今未被发现的入印道路。
伯恩斯中尉一行人脱掉欧洲服饰,换上阿富汗服装,剃光头发,缠上头巾,伪装成英国旅行者,一路向北进入阿富汗地区,并在喀布尔见到了阿富汗地区最强大的君主多斯特·穆罕默德。
在双方熟络起来之后,穆罕默德甚至主动提出请伯恩斯出任他的军事训练指挥官,向伯恩斯许诺说:“由你来掌管一万两千匹马和二十门炮。”
即便伯恩斯拒绝了这个提议,可穆罕默德依然不死心的希望他能够帮忙推荐东印度公司的其他军官来担任这一职务。
之所以这位阿富汗君主这么渴望由外国人来训练他的军队,这还得谈起那位旁遮普国王兰吉特·辛。在过去的数百年当中,阿富汗人都可以通过开伯尔山口涌入印度,洗劫德里,然后再带着大批金银财宝满载而归。
可是自从印度王公开始聘请欧洲军官团来训练改造他们的军队以后,阿富汗人就再也没过上从前的好日子了。
而伯恩斯拒绝穆罕默德倒也不是他不愿意接受这个飞黄腾达的机会,而是不列颠与兰吉特·辛签有长期合作协议,如果他敢接这种私活,那这辈子基本不用指望再回英国了。
伯恩斯中尉今年才26岁,而且刚刚才完成了探险任务,眼前摆着明晃晃的光明前途,他怎么可能为了一个在印度作威作福的机会便抛弃了在不列颠扬名立万的机会呢?
而且,比起挑起阿富汗人与旁遮普人的战争,进而导致俄国人趁虚而入,显然是让他们和平相处更符合英国的利益。
让阿富汗人与邻居和平相处是第一步,第二步便是要重新整合分裂的阿富汗,帮助他们建立起一个统一的政权,以防备随时可能出现的俄国入侵风险。
至于究竟让谁来当这个阿富汗话事人,伯恩斯中尉当然力挺喀布尔的多斯特·穆罕默德。
但不幸的是,穆罕默德并不是唯一候选人,控制了赫拉特的卡姆兰也是重点观察对象。
这是由于早在伯恩斯中尉之前,东印度公司的康诺特中尉就曾经造访过阿富汗地区,而赫拉特则是他认为的军事要地。
说起康诺特中尉的这段经历,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