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在良渚当国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0026章666.666 (3/4)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r/>
    叶青思量着,自己划分亩的大小,起码也要遵守着两个原则,一、方便分割,二、种出的粮食足够一人吃饱不挨饿。

    作为穿越者,怎么着也要比古人进步一些吧,那么目标就不能局限于“饿不死”,而是要“不挨饿”!

    现在,自己搞的基准单位是米。

    这么一来,米这个单位不好搞啊。

    按现代亩的大小来划分的话,666.666不好分割啊。

    定600平米为一亩,又有点小啊!

    现在的稻谷产量低,600平米大小的田地,每季180来斤稻子,一个人吃不饱啊。

    那么,翻倍,定1200平米为一亩!

    嗯?!

    按现在的产量,亩产每季便达到360斤稻谷,一天一斤,能吃饱,还有富余,另一季的上交,年景差,哪怕洪水淹掉一季,到时免掉要上交的一季,也饿不死人,很好。

    并且,将水田的边长划分为30米乘40米,田亩的对角线就是50米,勾三股四弦五,族人便人人懂得勾股定理了。

    妙啊!

    这有利于推广数学,有利于提高族人数学素养。

    叶青并无高深的社会学知识,不过,秉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做事,终归不会错的。

    他只需紧记衣、食、住、行四个字,路就不太会走偏。

    他将大量麻绳,扎上红绿标记,红色标记间距30米长,绿色40米。

    田埂一米宽二十公分高,水沟一米宽五十公分深,并排两块田共一条水沟,田间水沟南北走向。

    在地势稍高的北段上首,挖一条东西向的宽度十米的人工河,蓄水。

    然后,挖沟,筑田埂,水沟两边便是田埂,土也不需要转移,铲子切出来的带草根的土块直接整齐地码放在水沟两边,稍加修理,便是田埂了。

    有青铜铲子、镐头,干起来很快。

    十天时间,水沟挖好,田埂也筑好。

    十米宽、两米深的人工河,长度近500米,工程量有点大,一万方土,一百人施工的话,每人要挖一百方土。幸好这里不是老土,都是河水泛滥冲积出的浮土,挖掘比较轻松。

    每人每天大概能挖五方土,挖好需要二十天,算上搬运的话,就要四十天了。

    在插秧前挖好是来不及了,但这个人工河也不需要一步到位,这是蓄水,为可能出现的干旱做准备,可以慢慢挖。

    不过,引水渠必须先挖。

    计划挖2米宽,两米深,而长度500米。

    工程量也不小,幸好,有天然的水沟存在,稍加改造联通,也就两天完工。

    这些在挑选地块的时候,叶青便考虑到了。

    拦河的水坝,就简单得多。

    选择筑堤坝的这处河道,河宽只有二十几米,石头、草根、泥土齐上,一天时间,一个两米高两米宽的简易堤坝便成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