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068【国事】 (3/4)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只有政斗。

    这种情况入朝做官,要么啥都别干,要么加入政斗,要么尽忠职守,被搞得里外不是人。

    谁干正事,谁就死得快!

    愿意干正事的,不论其能力优劣,不论其私德好坏,都是响当当的好汉子。

    朱之瑜突然回过神来,我跟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扯这些国家大事作甚?

    可是赵瀚的言行,又总让人忽略他的年龄。

    赵瀚继续问道:“既然这三条都不能重整朝纲,大明岂不是没救了?”

    朱之瑜沉默无言,他真的看不到希望。

    在他眼中,大明早已得了绝症,只看还能活多久而已。

    朱之瑜最精通的,不是理学和心学,也不是先秦古文,更不是诗词歌赋,他潜修了十多年史学……以史为鉴,大明算什么鬼样子?

    赵瀚说道:“我倒是觉得,大明的病根不在朝堂,而在于土地兼并太过。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如此情形,哪能收得上来赋税?朝廷没钱,又哪里能做正事?越是没钱,越要征敛。越是征敛,天下越乱。”

    朱之瑜颇为惊讶:“能有如此见解,堪称神童!”

    赵瀚问道:“楚屿兄,你说天下田亩,若能收归国有,朝廷再分给百姓。这样会不会长治久安?”

    朱之瑜笑道:“隋唐的均田制,便是用你说的法子,男子成年就可分配土地。初时确实有效,到高宗时已不行。武周打击望族,稍微有所恢复,到玄宗时又彻底败坏。你觉得节度使怎么来的?朝廷没钱用兵,令地方自决而已。天下哪有长治久安的田亩制度?”

    赵瀚笑了笑,搞均田确实不行,人口一多就陷入崩溃。

    毕竟,天下土地就那么些。一千亩地,以前只十个人分,然后一百个人分,最后一千个人分。分得过来吗?

    21世纪的中国,是靠工业化来解决土地饱和问题。

    不能生搬硬套到明末。

    甚至红色思想,也不能生搬硬套。因为马克思教导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17世纪强行搞红色,那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

    应该实事求是,理论结合国情。

    赵瀚最后问道:“我等士子,就坐视社稷崩溃吗?”

    “除此之外,又能做什么?”朱之瑜好笑道,“做官救不了大明,难道造反建立新朝?”

    赵瀚没说话。

    朱之瑜见赵瀚不对劲,猛然惊道:“你欲行黄巾、绿林之事?”

    “我可没说,楚屿兄别吓我。”赵瀚立即否认。

    这个人不好忽悠,思路太清晰了。

    而均田地的口号又太过激进,除非江南大乱,否则别想说服这种大族子弟!

    就在尴尬之时,费纯突然跑来:“哥哥,《鹅湖旬刊》第一期,总算是卖完了。你猜哪些人买得最多?”

    “哪些?”赵瀚懒得去猜。

    费纯笑道:“外地客商,他们有钱得很,等货装船的时候又没事做。许多商贾还催我,让赶快刊出第二期,他们还等着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