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议各种事宜。
忽听得后方一阵吵闹,张柔遂让人去问。
待得知是有陈虞之给茅乙儿作了诗,众臣点评了几句,来了兴致,皆说今北方平定、南征在即,当以诗词相贺。
这种事,众人自然是先看向了白朴。
张柔开口相邀道:“太素笔落诗成,先来一首,如何?”
之前白朴因其父亲之事被捕到燕京,被金莲川幕府诸汉臣们保下性命,如今燕京既复,他便在翰林院混一个清闲的文职。
当时忽必烈让白朴作词,他只作了首表达不愿仕元之词。
但在今日,他却是含笑应了。
“恭敬不如从命,且由学生来抛砖引玉。”白朴捻着长须,环顾周遭,道:“那便为南征赋词一首。”
“好。”
“笳鼓秋风,旌旗落日,使君威震雄边。羡指麾貔虎,斗印腰悬。尽道多多益办,仗玉节、亳邑新迁。江淮地、三军耀武,万灶屯田……”
白朴吟到后来,转身,看向官道上一个个身披盔甲的武将,吐出了最后一句。
“明年看,平吴事了,图像凌烟。”
这词不算惊艳,却是个好彩头,指出大军一两年内便能平定江南。以白朴平时之为人,可说是非常给面子了。
不过他与张家有关系走得近,其中有几句话便隐约像是给张家写的,算是他的性情如此。
等众人评说了几句,白朴团团行了一礼,又退回队伍里,不愿出风头。
其后旁人纷纷上前写了诗词。
如今北方文脉凋零,连他们这些士人作的诗词也只能算是不错,少有名篇佳作。
直到刘秉恕身后有个年轻人出列,有些傲然地微昂着头,吟了一首诗。
“卧榻而今又属谁?江南回首见旌旗。路人遥指降王道,好似周家七岁儿。”
“咦。”
众人不由纷纷看向刘秉恕,笑问道:“这是刘公带来的人?好锐气的诗。”
“这是真定砚公的学生,刘因刘梦吉……”
李瑕如今常读书,倒也听得懂这诗中典故,这个真定来的年轻官员嘲讽的是宋太祖赵匡胤。
那“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便是赵匡胤灭南唐时的名言;至于“周家七岁儿”指的则是赵匡胤陈桥兵变时、年仅七岁便被夺了皇位的周恭帝柴宗训。
短短一首诗,把对赵宋的讥意表达得淋漓尽致,确是才气逼人。
只是显得有些小家子气了。
比如陆秀夫便一直站在百官之中,听了这诗心里便微微摇头。
待这些年轻官员们都写过诗,则是几位重臣出列。
郝经写了首长诗,依旧是那娓娓道来的风格。
“白叟休垂泣,苍生获再苏。只知期用夏,更拟论平吴。旭日冰天透,仁君雪国无。终能到周汉,亦足致唐虞……”
这是到现在为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