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初元十六年春二月,天子崩于未央宫,太子之舅田安世扶立十一岁的太子灵前继位,并定次年为大安元年,为先帝上谥号曰“灵帝”。自己则任丞相,总揽朝政,直至新天子亲政。
想这大魏朝自太祖赵俭定鼎开国以来,已历二百八十余年,却因灵帝登基以来,不理朝政,吏治败坏,民不聊生,天下九州,四处可见流民逃难。
如今才三十八岁的灵帝因夜夜笙歌,暴毙于未央宫内,留下诸多后妃子女,最年长的却也只有年方十一的新天子赵轲。现如今天子年幼,朝政大权尽在丞相田安世之手,然而田安世本是一乡野村夫,治国安邦却是一窍不通,若非他是先皇后(当今太后)唯一的兄弟,岂能立足于庙堂之高!
现今天下,因天子荒淫无度,朝廷昏暗,地方上早已与朝廷阳奉阴违。如今灵帝驾崩,天子年幼,那些个手握兵权的诸侯,节度都在暗中招兵买马,个个摩拳擦掌欲窥神器。
三月中旬,照往年来说,都是踏春赏景的好时节。奈何如今正是青黄不接之时,长安所处之雍州亦是大闹饥荒,连都城所在都是如此,遑论其余各州。
幽州代郡,高柳县。
李宪看着前面的车队,再看看天色已晚,心里不禁一急,照如此速度下去,待押运粮食的车队送达高柳,不知道又会有多少人饿死。于是鞭子一抽,打马上前催促车队:“各位兄弟们,大家都辛苦点,加快速度,县里的乡亲父老们还在等着救命的粮食啊。”
眼下的车队里大半的人都是县里的青壮,余下的都是李宪家中的护卫,如今闹饥荒,到处是难民,而幽州本就地处偏远的边境,大部分人都背井离乡往南逃难去了,剩下的都是故土难离,留在老家想法子生存。
原本李宪一家也是准备举家迁往南方的荆州,因为李宪的舅舅王逢乃是荆州别驾。只是后来李宪的父亲李家家主李园看到高柳城的难民百姓,于心不忍,再加上高柳本是李家根基所在,此去荆州又路途遥远,如今世道又乱,到不如留下来保存家业
此次车队便是李家和张家,王家组织的大家去代县筹买粮食,原本高柳乃是代郡的郡治,后来代郡太守罗敬将郡治迁到了代县,故而导致粮食都被转移到代县了,而李宪他们也只有去代县才能筹买到点粮食,虽然没有多少,可总不能干等着饿死啊,何况,城里还有诸多百姓,至于高柳的县令,早就跟着自己的太守姐夫罗敬跑去代县过着吃香喝辣的日子去了,不在高柳主事。
故而如今的高柳县已经是以李宪父亲李园为首的几个家族族长一起维持秩序,扶保百姓。
等到李宪上前刚把话说完。一个跟李宪看起来大差不多的小哥站出来说到:“宪哥儿,这会儿天都黑差不多了,不如让大家都停下来休息休息吧,都赶了一天的路程了。”李宪听后,看向说话的人,又看了看车队的兄弟们,思索片刻便开口到“秋弟,就依你说的,让大家都停下来,休息休息,弄点吃的,不过时间紧,大家休息一个时辰,便继续出发。”
原来那个说话的乃是李宪的堂弟李秋,故而才能站出来劝说李宪停下来休息。当大家都停下来后,李宪又叫来李秋,让他带些兄弟打起火把到周围转转,毕竟如今这世道大变,夜间容易遇盗匪。说是盗匪,其实也多是些没了土地,粮食的老百姓走投无路才到处占道行劫。
话说完,李秋就去带了几个稍微精壮点的汉子到周边巡逻了。李宪此时也下马坐到路边一棵树下,看着正在吃干粮休息的兄弟们,心里不禁想到,如今世道大乱,百姓们都可谓是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啊。如此下去,大魏朝,怕是要亡啊!
“李兄弟,渴了吧,要不要来口酒,解解口干。”李宪正在想着大魏的以后会如何如何,突然边上传来声音,转头一看,原来是平日在高柳城中任巡捕的刘典刘大哥,于是说到:“刘大哥,你还真是走哪里都离不开酒啊,听兄弟一句劝,你要是戒了酒,早就娶到媳妇了。”原来刘典此人原先并不是高柳城的人,听说是五年前从雍州搬来的,如今已三十余岁了,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