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剩下刘宗敏,汤若望,唐通等高层官员。他们将陪李自成走完登基大典的最后一程,同时也是终场部分的演员之一。
李自成此时也离开了他的白马。最后这一段成皇路,他要通过自己的双脚走完。在他前方的就是午门,整场登基礼的终点,皇极殿也就在不远处。李自成注视着远处以及脚下的汉白玉地板,他也不是第一次走这条路了。实际上他第一次入主紫禁城时也是从午门进入,但那时午门以及皇极殿前的汉白玉地板还留有战争的痕迹,空气中也弥漫着硝烟以及恐慌。不过现在完全不同,整个地面光滑如镜,硝烟不再,好日子就要到了。
李自成从午门进入紫禁城,文武百官早已分为文官与武官两列,大顺武官为重,所以自然由武官居于右列,文官居于左列。李自成缓缓地跨过广场前的阶梯。他注意到牛金星站在太和殿前第三层台基之上,位于中间金砖路之左,意为文官之手,皇帝陛下的辅政良臣;李自成的胞弟,大顺亲王,三千岁李自敬居于牛金星右侧,寓意武官之首。年幼的前明太子,大顺誉王朱慈烺站在牛金星不远处,手中捧着一个硕大的器物,暂时看不清形状,但大抵是大明国玺。
看见李自成到达广场后,百官纷纷向皇帝行鞠躬礼,直到李自成走到太和殿第三层同时也是最高层的台基之上,坐于门前龙椅时,百官才平身向皇帝作揖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同时,朱慈烺走到李自成面前,双膝下跪,面孔朝地,同时双手将手中的大明国玺奉予李自成,口中说道:“罪臣前明太子朱慈烺,向大顺皇帝奉予明朝皇家玉玺。同时臣父自愿将皇位禅让于大顺皇帝。”
李自成接过玉玺,那玉玺雕刻得确实漂亮,长四寸半,宽约四寸,高约一尺。整个玉玺由璞玉雕刻,上半底座被镂空雕刻两只盘龙互相缠绕。李自成端详着明国玺的底部,底部由工整的小篆雕刻,上书“大明皇帝之玺”。
牛金星见李自成拿到国玺后,从袖中抽出一封奏折,交予李自成。李自成好奇地打开奏折,整篇奏折就是大明崇祯皇帝朱由检的传位诏书。他将大明国玺沾上印泥,随后按在奏折日期之上,接着将奏折递还给牛金星,示意他将整篇奏折昭告天下。
牛金星拿回奏折之后,沉稳干练地面朝广场百官,高声念到:
“奉朕钦旨,因民军起义,各省相应,华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太子朱慈烺为调解员与民军代表共议大局,几年以来,尚无确当办法。米脂李自成,起兵于陕西,迎北方各省之支持,称帝于长安,顺明之战,相互攻伐,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君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李氏。人心所向,天命所归,尽皆可知。予亦何忍因一人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李氏。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钦此。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
大明崇祯皇帝朱由检,内阁首辅臣魏藻德,吏部尚书臣李遇知,户部尚书臣倪元璐,礼部尚书臣王铎,兵部尚书臣张缙彦,刑部尚书臣张忻,工部尚书臣范景文。”
随后,从皇极殿侧门走出几个太监,手捧黄衮龙袍以及帝冠,准备为新登基的皇帝加冕。正常登基仪式中没有去往天坛祭天这一项,按照李自成的意愿,祭天应等到天下平定,四海之内再无敌手之后再于国都长安祭天。
李自成非常配合地换衣,不一会,他就由入城时的蓝袍毡笠改为黄衮龙袍以及有十二道珠帘居于前后的皇帝冠冕。他对自己的新制服十分满意,发号施令道:“朕上接天命,下抚黎民,海内四方谁敢不从?今改国号为大顺,改元永昌,今日便是永昌元年四月十八,大顺百年基业,从朕手中开始!”
台下诸官,包含台上的牛金星,李自敬,朱慈烺一齐向李自成行五拜三叩之礼,口中高呼:“永昌皇帝陛下万岁!”
李自成满足地看着远方,顺天往年的天空通常都灰暗无比,然而今日天空湛蓝,几朵白云点缀着一望无际的天空与大顺的国土,似乎昭示着新的王朝必将与往昔帝国截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