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东亚新秩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三章 风消云散 (2/3)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密麻麻的剑刃,完全无法快速登陆。

    “该死,这些流民四周防御怎么这么完善,完全无法扩大接战区。”一个满洲军官抱怨道。

    “你有没有感觉纵深有些过于狭长了,说实在的,我感觉顺军已经开始从后方包围我们了。”

    满洲军官停下马,向城墙望去,城墙上的那个男人依稀可见,他还没有做出其他的命令,这就意味着前线的官兵只能继续进攻,绝不能后退。曾经有军官违抗他的命令放弃了进攻,结果被多尔衮当庭处决。

    “没有办法啊,摄政王丝毫没有稳定战线的意思,我们现在已经是一字长蛇阵了,而且还没能将顺军分割成两半。可是一旦撤退,山海关必然无法保住,甚至宁远,辽西,盛京都会收到顺军威胁。”满洲军官感叹道。

    所幸至少目前天气仍然站在他们这边,顺军因为狂风不能主动反攻,只能在有限的区域进行战略防御,只有后方的火炮不断地向护城河周围开炮。唐通现在已经大致判断清楚清军的部署,既然无法看清楚瞄准,那就只好向大致方向开火了。

    唐通站在后排火炮的指挥台,他正在不断地校准炮弹发射的大致方位以及角度,将近一百门火炮被分成了三队,每队三十门大炮轮流发射为前线的友军予以火力支援,也多亏了他的火炮扫射,清军登陆后扩大接战区的计划才没有办法执行。奇怪的是一直有十门火炮一直没有发射,那些大炮炮口面对着山海关城墙的大致方位,他似乎在等待着什么机会。

    风势已经开始逐渐变小,唐通眉头紧皱,一直盯着远处的山海关城墙,就在昨天城墙上插的还是明旗,而现在已经被所谓的大清旗所取代。作为曾经的大明边军军官,即使已经投奔了李自成,唐通仍然对这件事唏嘘不已。他很讨厌崇祯皇帝,但比起只是不肯重用他的崇祯皇帝和只会纸上谈兵以及党争的东林党人,满清这一所有祸乱的源头才是他平生最厌恶的事物。

    “唐将军,这最后的十门大炮为什么迟迟不投入战场当中?”有属下好奇地问道。

    “这十门大炮,是留给某个最需要他的人的,所以直到风消散之前都不会发射。”唐通有些含糊不清地解释道。

    那属下挠了挠后脑勺,似乎没搞明白长官的解释,但也没有继续问下去,既然唐长官说将来一定有用到的时候,那就等到那个时候好了。

    另一方面,顺军终于攻入了山丘上抵抗者的最后一个营地,虽然很艰难,虽然顺军每推进一米战线就要付出几十甚至上百人员的伤亡,但是还是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尸体在这座小山丘上随处可见,营地中有不少抵抗军队宁可阵亡也拒绝向大顺投降,最终三千守军只有不到一百人生还,这其中就包括楚宝兴。当四周的顺军围上来的时候,他身上最后一点的抵抗意志也随着部下的死亡随之消散,在死亡的威胁下,他又一次选择了投降。

    在完全解决掉内部隐患之后,大顺的军队开始重新大规模地调往与清军交战的最前线,直接与清军接战的顺军也由十万上升至十四万,取得了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同时,突如其来的狂风也有所减弱,使得大顺的火炮打击越来越精准,清军八旗也彻底无法进一步突进,最深入的清军甚至已经有了溃败的趋势。

    此时,多尔衮已经察觉到了战场的变化,但是否撤退对于他来说也是一个很尴尬的事,因为撤退方向单一,如果他现在下令撤退的话,十万清军中最多也只有一半可以撤出。而这场战役的战败也将葬送过去十余年间满清在关外的绝对霸权。难道说兄长与父亲的伟业就要亡于他手吗?不,不可能,李自成的军队只是流民,流民再多也只是散兵游勇,不足为虑。多尔衮此时已经有些失去神智了,他无法想象战败的后果,满洲人崇尚胜者,一旦他在如此重大的战役中战败,其他对于他现在位置虎视眈眈的满清贵族十分有可能以清君侧的名义将他拉下马,尤其是皇太极的长子,大清原本的继承者豪格,他一定不介意借着战败的东风将自己打垮。

    “继续顶住,敌军不足为虑,我军在坚持片刻敌军定然溃散。”多尔衮不得不撒谎以安抚军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