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吴三桂拿过从一片石发来的信时,他的手有些微微颤抖,不敢相信信中的军情。
那可是曾今随自己在辽宁征战四方的五千精兵啊,竟然就在一夜之间被刘宗敏尽数歼灭。同时,自己的活动范围也只剩下眼下的这座小城了。他对于大顺的战略部署一无所知,李自成在哪?刘宗敏会不会顺势直接进攻山海关?敌军到底向他这里派遣了多少兵马?
在他副手的楚宝兴等人脸上也是十分诧异。一片石地形崎岖,几乎只能通过围攻来占领,怎么会这么快就沦陷?
“吴大人,这封信一定是刘宗敏这个逆贼阻止我军支援的假情报。他们一定现在仍在围攻一片石,我认为此刻正是我军大举进攻与一片石守军形成犄角之势,共同夹击刘宗敏部的好机会。”小将刘永仁年轻气盛,迫不及待地想要出关与顺军较量一二。
吴三桂摇了摇头,回拒道:“不可,你的推断不无道理,但是若是刘宗敏真的已经占取一片石,我们大军奔袭过去,他在那里以逸待劳,我军岂不是要全军覆没?”
他现在已经赌不起了,刘宗敏可以输一次,两次,三次,只要吴三桂不能打破大顺在河北的包围圈,敌军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发起进攻,而他的兵员根本得不到补充。所以,吴三桂在等待,等待着那个能够一击制敌,打破封锁的决战。
军事会议结束之后,整个山海关的气氛压抑到了极点。虽然吴三桂严令封锁一片石可能沦陷的消息,但普通士卒仍从他们长官以及彻底封锁的城池中明白战事已经越来越不利于他们的发展了。于是怨言四起,虽然中层军官,例如伍长和士长,仍在竭力维持着秩序,但山海关驻军已有了哗变的前兆,若不是大多数人威慑于吴三桂的威信,恐怕城中已经混乱不堪了。
四月初八傍晚时分,曾经策划北水门谈判的几个高级军官又一次聚集在一起,只不过这次的人群可不只是七八个,而是将近二十余人,山海关除吴三桂以外的所有将领竟然全部在场。
楚宝兴这次代替王和首先开口:“随着这几天情报逐渐增多,一片石地区的形势也是愈发的明朗了。吴大人判断的没错,一片石确实失守了。现在那个老议题不得不重新提起了:我们到底要不要向清军投降。”
无人回答,仿佛谁先回答谁就具有叛国嫌疑了一般。同时也没有人反驳,看来大多数人已经是接受现状了,所有人只是低头不语,等待着其他人先一步表态。
刘永仁喃喃自语道:“反正都是投降,为什么我们不向李自成他们投降,至少他们是汉族人,也好讲些道理。”
他的这一番话虽然声音极微,但其他人也是听了个大概。有不少人附和道:“对啊,投降李自成的不在少数,也没见他大开杀戒不留活路啊。那陈永福,唐通不都在他帐下担任要职吗?”
楚宝兴打断了他们的议论,解释道:“我看不然,投降清军,表意上是投降,实则是借兵抗李啊,待得我们在此击败李自成。他后方明朝将领必然举兵回归我大明。届时我们里应外合,打通华北继而与大明主力会合,然后在联合击退清军。如此一来,贼寇之乱可以平定,而我们也将是青史留名的剿匪将军啊。”
在场的将领大多知识水平有限,听到楚宝兴这一套复杂的计划被他说得一愣一愣的。竟有不少人点头同意,其他不同意的虽然感觉这个计划有点奇怪,但一时间也找不到什么破绽反对。最终,二十名将领几乎全数通过了投降关外满洲人的计划。
“那么下一步问题就是,如何让吴大人同意?”
楚宝兴笑了笑,说道:“不必担心,我们现在已经可以代表整个山海关了,吴三桂没了我们,还不是一个光杆司令?”
“我必须警告你,楚宝兴,你这属于典型的军变。”刘永仁面有不悦道。
楚宝兴没有立刻反驳,而是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