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朕真的不务正业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百七十七章 隐形的权力 (6/6)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sp; 在原来的历史上,宋应昌是抗倭英雄。

    宋应昌跟着李如松一起入朝抗倭,一路把倭寇赶到了釜山、蔚山一带,这里面有平壤之战的军功,也有汉城军功,他派人奇袭倭寇十三座粮仓,逼迫倭寇只能从汉城离开。

    在万历援朝之战中,宋应昌立了大功,回朝就被罢免了。

    因为宋应昌和别人逆行了,在朝鲜,他逼迫朝鲜提供粮草,在战后,他想要让大明军驻军朝鲜,让刘綖率兵一万六千人协守汉城,名义上是给朝鲜提供保护,实际就是逼迫朝鲜王李昖履约,内附大明。

    大明死伤惨重,耗费粮草无数,就把倭寇赶下海,赢了也是输,所以宋应昌要朝鲜归顺大明,这和柔远人的基本正确是相违背的,最终宋应昌因为贪得无厌被罢免,后再也没启用。

    能打真的一点用都没有。

    宋应昌是来送工作计划的,他从王一鹗手中接过了山东巡抚的担子,本来他就是山东按察使,对山东的情况十分了解,整个计划还是王一鹗的那套办法,盐田、海带田要办,营造师范学堂和学堂,也要引进鲜盐厂,发酵鲜盐,引进机械厂生产蒸汽机等等。

    整体计划,就是想办法让山东富起来,继续减少人口流出,就是他的整体规划。

    “鲜盐厂的事儿,你可以跟姚光启对接,至于机械厂,这个送廷议吧,朕以为善。”朱翊钧答应了宋应昌的请求。

    王一鹗回京后,就一直在张罗这两件事,基本已经敲定,山东地面自己出钱营造鲜盐厂和机械厂,为山东百姓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山东人自然不会流失了。

    山东靠海,人口流出却很少,在万历开海的大环境下,人口流出的少,可以看作是一种地方治理的标准。

    “陛下,臣有个不情之请,能不能再在山东创建一个大学堂?钱粮我们地方负担。”宋应昌说到这个请求的时候,眼神有些迫切。

    济南大学堂一共四期工程,第一期、第二期已经完工,等待着陛下明日前往巡视,招生工作已经如火如荼的展开,是在山东海事学堂的基础上建成。

    朱翊钧摇头说道:“万历十五年定,天津、济南、开封、松江、南衙、杭州、福州、广州等八地,设立皇家理工学院同等规格的高等学府,济南已经有了一所大学堂,就是山东自己建一所,也是地方性质的大学堂。”

    “第一批九龙大学堂营造之后,要在大理、成都、西安、太原、真定、武昌、南昌、南宁、和辽阳营造第二批大学堂,一共十八座大学堂,是丁亥学制的完整规划。”

    “朝廷没有再多的精力,去支持山东再建一所大学堂了。”

    钱粮,山东可以提供,但朝廷真的没有多少合格的学正,分配给山东了,就这十八座大学堂,已经是倾尽全力了,皇帝连内帑都掏干净了,才能建出来。

    这十八个大学堂,总共投资要超过五千万银,分为八年分别建成。

    山东要多求一个,那就只能自己想办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