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阶。
万士和是个不读史书的谄臣,在皇帝公然违背礼法的情况下,万士和并不知道违背礼法。
礼部尚书不懂《礼记》,看起来有点离谱,但非常正常,不要让专业人士管他们擅长的事,是官场的惯例。
通常懂农业的不能管理农业,不懂法律的管理法务。
因为官僚体系的第一原则,维护自身权力,维护自身权力的重要性远高于专业事务管理。
一旦专业人士若掌控实权部门,可能会形成技术权威,削弱官僚系统的政治操控空间。
比如,万士和接受了圣训开始多读书,他后来真的擅长礼法,动辄祖宗成法,万士和成为专业人士后,很快就形成了技术权威,全面推动了礼部改革,而不是服从文官体系的稳定诉求。
最终弄得礼部这个清贵的衙门,变得‘腌臜媚上’了起来。
外行的大臣,更依赖已经根深蒂固的下属,依赖下属的建议,实际决策权就掌控在了官僚的手中。
不仅仅是礼部,连文华殿也是如此,皇帝不够专业,就只能听从廷臣们的建议,实际决策权掌握在了廷臣的手里,但皇帝足够专业,就会推动全面改革,来掌控权力。
而官僚体系的第二原则,稳定大于一切。
对于官僚体系而言,这个群体最大的症状,就是越拖延越高效,越费钱越便宜,越秘密越公开。
专业人士掌控了实权部门,就会倾向解决问题,而不是追求流程上的正确。
这样一来,就违背了越拖延越高效,拖字诀可是官场上的大杀器,只要我不处置,我就不会犯错,对于官僚而言,这就是对自己的高效,不犯错的高效与稳定。
只要拖着不办,就是对自己的稳定,对自己的高效。至于问题?那是公共问题,跟我个人有什么关系?
顶头上司十分的专业,对各种事情十分了解,总是一针见血的找到问题,催促做事,做的越多,错的就越多,不如拖,拖一次,十次,拖到所有人都筋疲力尽,不再关注为止。
专业人士对于成本的掌控有基本了解,就没有了油水的空间,做任何事都不能‘越费钱越便宜’了。
王崇古领的鼎工大建,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对土木之事极为了解,他从扬州知府开始就修城墙,到了宣府大同修关隘、营堡、边城、长城,对于土木的成本,包括贪腐成本就了解,总是将油水控制在底线范围内。
比如冯保就不敢把一个鸡蛋作价十两银子一个卖给皇帝,大兴县的县令,也没办法用一亩地产三万斤番薯糊弄皇帝,这都是专业人士对事实的掌控,让官僚体系无法利用各种漏洞,合理合法的侵吞。
越费钱的鼎工大建,对于参与其中的任何人,都是可以占到便宜的。
而越秘密越公开,其实就更好理解了,只要不公开,甚至不记录,就会稳定,稳如泰山,大明中书舍人,总是去入厕,实在是躲不了,就挑挑拣拣、颠倒顺序,让事情变得有利于自己的稳定。
每一个中书舍人记录万历起居注,都奉行这一金科律例,从没有改变过。
官僚体系的第三原则,无责任化流程。
通过繁琐的、精巧的制度设计,将不合法、不合规、不符合公序良俗的事情,通过流程,变得合法合规,最终达到‘没有人需要为祸患负责’的效果,你皇帝想追责?全都是无辜的,你追究谁的责任?
&nbs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