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朕真的不务正业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百八十八章 他们要的,朕给不了,也没人给得了 (2/7)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
    朱翊钧翻看了几页,眉头紧蹙的说道:“驸马殷宗信对蛮夷完全不信任的态度,可能是受到了林辅成的影响,要知道在林辅成没有抵达吕宋的时候,泗水侯国姓正茂,还是对夷人采用怀柔政策。”

    “但吕宋袭杀汉人满门的案件爆发后,殷正茂再也没有怀柔了。”

    “殷宗信本身是士大夫深受华夷之辩的影响,目睹惨案的发生,自然会更加偏信林辅成的观点。”

    人都是可以被环境给驯化的,这是申时行从松江府回到京师后,对张居正说的一句十分大逆不道的话,但这话是对的。

    殷宗信显然被驯化了,自我主动和被动的驯化,最终输出结果就是对夷人天然不信任。

    “但是林辅成的话,无法反驳。”冯保则小心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林辅成的南洋游记,冯保也看过了,他就一个观点,说得对。

    林辅成从观察一个倭奴的生存情况开始,描写了倭奴生活的惨烈,但林辅成在书中告诉所有人,不要同情倭奴、夷奴、黑番、生番、南洋姐等等,不必同情。

    同为穷民苦力,为何不要同情同样悲惨遭遇的蛮夷底层呢?因为这些蛮夷和大明的文化完全不同。

    在甲骨文被重视之前,士大夫普遍认为商王事鬼神,但甲骨文告诉士大夫,商王的祭祀都是祖宗,自然神,逢年过节也就两条鱼打发。

    这样一来,商王作为中原的先代,立刻就合理了起来。

    从颛顼绝地天通,一直到三武一宗灭佛,中原彻头彻尾完成了对神权的祛魅,连济南府的土地公都是铁铉,是历史人物,大明是根深蒂固的祖宗崇拜。

    其次则是血统崇拜,自黄巢之后,宗族文化虽然在大明仍然颇为广泛,但宗族不是世家。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万历五大案的第二大案,兖州孔府案,事实上,大明不止一次惩罚过衍圣公。

    比如龙虎山掌教张天师,很少挑衅皇权,更多的是在朝廷的领导下编纂《道藏》,能获得朝廷的拨款已经是极大的恩荣了。

    朱翊钧在济南府接见了临淄王氏,祖宅、祖坟百顷,是琅琊王氏的源头,但琅琊王氏遍天下,也没见尊这临淄王氏为宗正,各家有各家的祠堂,早就分开论了。

    在先秦时候,普遍没有姓氏,百姓是贵族,血统崇拜在大明无法成立,就是谁家往上数几代,全都是名门世家。

    黄巢把世家杀了个干净,血统崇拜,成为了完全的伪命题。

    大明完成了神权的祛魅和血统的祛魅之后,就彻底建设完成了最基本的实用主义和理性主义。

    历朝历代,无论谁坐在龙椅上,都要接受绩效的考成,无法通过考成,就是天下沸反盈天,穷民苦力揭竿而起,王朝更替。

    实用主义和理性主义,是文化认同、是族群认同,而非神权、血统认同。

    但在南洋、倭国、泰西,神权认同和血统认同,仍然高于文化认同、族群认同、阶级认同。

    按阶级论的第三卷斗争卷解释的话,就是倭奴、夷奴、黑番、生番、金毛番、红毛番这些蛮夷,他们斗争的对象首先是异教徒和人种,而非阶级敌人。

    所以,大明的士大夫可以收一收那些无所谓的同情心,无论从神权还是从血统上,大明人都不可能获得蛮夷真心实意的认同,根本就尿不到一个壶里,人家压根就不拿你当人看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