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二章 人总要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 (6/7)
徐州最严重的问题,就是黄河水患,徐州段的京杭大运河,是黄河、运河合而为一,因为泥沙巨大,非常容易淤积,每年为了清理河床淤泥,都要征调大量的劳役。
而朝廷呢?对徐州的考成,保障漕运就是重中之重,平日里承平无事,管理就不是很严格,所以历任知府都以漕运为本务,不会经营徐州,只留心漕粮、航运,而不是民生。
“所以是朝廷的考成法出了问题,造成了徐州百姓的苦难。”朱翊钧听闻刘顺之的说法,立刻坐直了身子。
事实似乎也是如此,前四任知府的考成重任落在漕运上,而刘顺之这一任,考成的重点落在了民生上,这样一看,作恶的看似是前四任知府,实际上朝廷,是皇帝。
刘顺之连连摆手说道:“不不不,陛下误会了,臣的意思不是说考成法出了问题,臣就是说他们为何会对徐州发展漠不关心,因为他们眼里没有百姓。”
“各官但知以漕运为职,而未尝经营于防守之计。留心于茧丝之务,而不暇及于保障之谋。”
“保障之谋,本就是分内之事,但他们却忽视不见,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刘顺之汗流浃背,他可一点没有怨考成法的意思,为官一方为父母官,就管朝廷派下来的任务,百姓的死活,一点都不管,这是当官吗?官字是上下两张口,一张在上,一张是下。
已经做了一辈子官的刘顺之,太清楚了,没有什么制度是完美无瑕的,考成法怎么可能事无巨细?都是考成地方要紧之事,那些分内之事,也要考成,反而会变成文山会海,把人压得动弹不得。
考成法已经是当下大明,能拿出最好的吏治手段了。
“原来如此。”朱翊钧笑着说道:“朕去年收到了应天巡抚李乐奏疏,说徐州大旱,波及全府各县,具体情况如何?”
刘顺之赶忙把详情说了一番。
去年春天徐州闹了一场古怪的旱灾,从前年十月到去年四月,只下了一场雪、一场雨,总计降水不足三寸,全徐州大旱,这眼看着粮食会歉收,刘顺之跟漕运都御史起了冲突。
漕运都御史要闭闸蓄水以通漕,刘顺之回了一句恕难从命,他这么大年纪了,也不准备继续升转,直接下令开闸放水,而后开粮仓发三十万石粮,赈济三月之久。
等到终于普降甘霖,又再贷种三万七千户,让百姓耕种,最终‘是岁旱不能灾’。
旱灾受灾大约有十九万民,全活得以保全,也是趁着这个时间,刘顺之组织灾民把徐州水利设施修缮了一番。
漕运都御史气坏了,参了刘顺之一本,李乐当时还是应天巡抚,就把详细情况奏闻了朝廷。
朝廷最终没有责罚刘顺之,还给了上上评。
朱翊钧说徐州这四年干得不错,是真的不错,开闸放水对漕运的影响有,但不是很大,但不开闸放水,受灾的就不是这十九万人、三万七千户了。
刘顺之攥紧了拳头,低声说道:“如果黄河能归故河道,对徐州百姓就是个天大的好事,没了水患,可安居乐业也。”
黄河归故,这件事朝廷也讨论过,好处不要太多,一来能够激发淮河流域的航运;二来解决淮河流域的盐碱田土;三来,让京杭大运河畅通无阻,黄河的泥沙让运河经常堵塞;
徐州地方不困赋而困于役,这种困局,很大一部分都是黄河夺淮入海,水患频频造成的。
可以说是,治理黄河,是让万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