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八章 利益关系虽然冰冷,但是牢固 (2/7)
同乐者。
“陆树声到全楚会馆索人,朕不认可,他自己选择私门小利,以个人利益为首,那是他的自由,自私在朕看来,是个中性的词,人不自私,那就不是人了。”朱翊钧颇为确切地说道:“但他不能以自己的行为标准,去要求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意的事儿,也不要强加于他人,这句话强调的是勿施于人,不要把自己的那套利己思维,强加于别人身上,这才是有修养,人和人各有不同。
“先生主要是担心袁可立没有人给他撑腰,扛不住一些风波。”熊廷弼为张居正说了句好话,殿试之后,单独宣见了两名学子,这是告诉天下人,袁可立是皇帝罩着,可之前袁可立可没这等殊荣。
人要活在现实里,自己承担不了的风波,要极力去避免,那不是迎难而上,而是找死。
“现在有人给礼卿撑腰了。”朱翊钧当然清楚张居正的担心,怕百年之后,袁可立还没成长起来,没有保护自己的力量。
拜师陆树声,做个看起来有点传统的读书人,对于袁可立而言,是不可接受的,否则他就不会骂万历皇帝了,还骂的那么难听。
朱翊钧看着袁可立说道:“礼卿会试的文章,朕看了,你的文章写的很好,六千举人,只有七十份说了这万历维新的弊端。”
袁可立在歌功颂德和针砭时事上选择了后者,他其实早就做出了选择,而不是陆树声上门,才做了选择。
贡院会试多了一个规矩,因为是皇帝发考篮,所以所有的草稿纸张,不得带出考场、不准丢弃,而缇骑会将每一张草稿纸收集起来,对每一名中式贡士进行核验,防止弄虚作假。
搜检怀挟官仍然常设,因为有些人会把夹带藏进谷道里,虽然非常恶心,但确实发生过,这塞进谷道里,总不能是有人栽赃嫁祸了。
在搜检之外,现在会试,多了一套验证的程序,没有人的文章是一气呵成的,尤其是这会试,需要多次誊抄,力求写到完美,那么草稿纸,就成为了核验的重要工具。
等到确定无误后,这些草稿纸会被打碎放入池子中,放入白土漂白后,再次做成纸张。
浪费是极其可耻的。
因为有核验的程序,所以袁可立写了一篇锦绣文章,修改好了,最终却选择了针砭时事,这是勇气。
而袁可立的文章写的极好,主要是万历维新的新政,在推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新政在河南地方是非常成功的,但仍然存在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
袁可立从河南本身出发,探讨了内陆地区的发展困境。
大明已经形成了一种路径上的依赖,大明贫银贫铜、内部货币钱荒、内部需求不足、海外有金银铜、产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大规模生产用商品换到贵金属、再投入扩大再生产、而后逐步辐射腹地。
这种路径有两个巨大的弊病。
第一个生产再扩大仍然在满足外部需求,而非内部,甚至因为外部需求不够旺盛,陷入了恶性竞争的困局之中,扩大后的生产,并没有逐步辐射到腹地。
造成这种原因也简单,内地的钱荒问题,没有根本性改变;
这个弊病是极为可怕的,因为无法完成内需的建设,大明空有商品优势,完全无法发挥商品经济的优势,从海贸中,获取更多超额的利润的同时,还会增加离心力。
价值受劳动强度、劳动时间、劳动难度影响,而价格围绕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