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二章 让宁远侯赔他一文钱好了 (2/6)
钧放下了手中的朱笔,说道:“快请。”
“臣拜见陛下,陛下圣躬安。”张居正俯首见礼。
“免礼,坐坐坐,国朝已经休沐,先生怎么突然来了?”朱翊钧让张宏泡了一杯好茶,有些奇怪的问道。
张居正看着分门别类整理好的奏疏,略微有些感慨,陛下过年也没闲着。
朝廷已经休沐,除了值班的官署都已经休息了,但陛下还在处理着大堆大堆的奏疏,张居正端着手,略显郑重说道:“陛下还没休息,臣不敢懈怠。”
“《尚书》有云:皇天无亲,惟德是辅,陛下垂拱勤政,夜批玄霜,寒岁亦不辍万机,乃国朝万幸,然国势非旦夕而成,还请陛下稍释案牍之劳形。”
张居正以严苛闻于朝,但看着大过年也不肯休息的陛下,还是劝了两句,要注意劳逸结合。
朱翊钧笑着说道:“朕年轻,火力旺,再说闲着也是闲着,看几本奏疏而已,不碍事。”
张居正见劝不动,反思了自己是不是在讲筵的时候,有些用力过猛,可事已至此,已经没什么用了。
张居正放下了思虑,开口说道:“臣为侯于赵奏疏而来,他的安边六策,这第一策就是定规制以明职掌,这京堂农垦总局,直隶兵部而听户部调遣。置掌印总督大臣一员,臣推举张学颜掌印总督。”
“一来张学颜自辽东入朝为户部尚书,对辽东事务极为熟悉;二来,则是入朝九年,勾稽无错;三来,王司徒年老力弱精力不济,和臣私下沟通,打算致仕颐养了。”
这是两件事,张学颜为掌印总督大臣,除此之外,就是张学颜入阁之事。
“先生的意思是,内阁大臣,掌印总督辽东军垦?”朱翊钧稍微思忖了下,明白了张居正的打算。
按照侯于赵的规划,本来是户部侍郎作为掌印总督大臣足矣,但张居正之前就觉得官秩太低,恐怕不妥,这越想越觉得不可,就带雪来到了通和宫面圣面呈。
王国光年纪大了,帝国的账房大先生,终于撑不太住,要离开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不过好在,离开的时候,仍然是满怀大明中兴的希望。
“陛下,辽东垦荒四十五万顷,按安边六策,明年山西、北直隶、山东会有大量百姓流徙辽东,不期十年,辽东垦荒恐怕要过百万顷,辽东土地肥沃,一年产粮,起码能有大明总产粮的八分之一,甚至是更多,是不折不扣的粮仓。”
“兹事体大,不得不重视。”张居正说明了自己的理由,这掌印大臣,得是个大官,官小了不行。
北方普遍缺粮,如果能把辽东彻底开发出来,那不得了,北方缺粮便可以缓解许多,尤其是京师缺粮,不必从山西、陕西、甘肃、绥远等干旱地区取粮,甚至还能反哺。
缓解西北地区的普遍粮荒,大明万历维新,才算是夯足了根基,才能走的更远。
“先生思虑周全,的确,辽东兹事体大,确实需要阁臣掌印。”朱翊钧认可了张居正的理由,东北岂止一百万顷良田,又岂止大明八分之一的总产量,真的开发好了,东北千里沃野,能产五分之一的粮食,可以极大缓解北方粮荒问题。
张居正对侯于赵这本奏疏非常重视,他觉得这本奏疏可以和万历十五年的两个最重要的新政并列,万历十五年确定日后要推行的新政很多,吏举法、黄金故事、丁亥学制、世界明馆、落日计划等等。
这里面最重要的两件事是吏举法和丁亥学制,而辽东农垦局,和前面两件同样重要。
&n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