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朕真的不务正业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百一十八章 我以我血荐轩辕,敢将肝胆照汗青 (2/6)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给吹的人仰马翻。

    戚继光站在一张巨大的堪舆图前,对着所有人说道:“胡元时,文永之役、弘安之役,忽必烈两次进攻倭国失利,除了选错了时间撞上了飓风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

    “彼时胡元新立不善制造海船,至元十一年一月忽必烈下令,忻都、洪茶丘、刘复亨,以及高丽将领金方庆等人,征伐劳役三十五万人,昼夜营造十月,建各类船只九百余艘,然而这些船只仓促赶工质量极差之外,还是平底船。”

    “平底船用于河漕,而非海运,海上行平底船,适航性极差的同时,更加难以抵抗风暴,至元十一年十月二十日夜半,飓风忽至,九百艘船损毁过半。”

    这就是戚继光要等的风,等风向改变,得益于大明水师自万历七年以来的不断巡航,大明对倭国的天文水文地理有了非常清晰的了解,八到十月是个十分危险的时间。

    “除天时外,倭国是本地人,对本地地形极其熟悉,而胡元远征军没有派出斥候,对水道、台垒、道路均不熟悉,倭寇多次埋伏于山野之间,以逸待劳,成功伏击元军。”

    “最重要的是人心不齐,胡元的远征军一部分是蒙人,一部分是高丽人,一部分是汉军,分兵协调极差,导致了东路军和江南军,没有如期完成会师,语言不通、指挥混乱、士气低落。”

    “仗如果打成了这样,不如不打。”戚继光的长杆在堪舆图上,划了两条线,批评了忽必烈两次兴兵,打的是烂仗。

    文永之役、弘安之役,两次征战,都出现了不能如期会师,甚至大规模的逃兵,两次天时地利人和皆不在胡元,胡元强行进攻,必然失败,哪怕彼时胡元正值军力巅峰,亦无法战胜。

    戚继光继续说道:“文永之役以倭国不明不白的获胜,元军不可理解的失败而告终,在经历了如此大败之后,元廷没有吸取任何的经验和教训,仓促之间,甚至是恼羞成怒的发动了第二次的弘安之役。”

    “第一次战败后,都元帅忻都、洪茶丘、刘复亨几人一合计,以入其国败之奏闻忽必烈,忽必烈心满意足志得意满,派遣使者逼降倭国,倭国镰仓幕府顿觉奇怪,明明元军败了,居然遣使劝降,杀元朝使者杜世忠一行三十余人,枭首示众。”

    “至元十六年,镰仓幕府再杀使者周福等一行人于大宰府。”

    “弘安之役,至元十八年闰七月三十日,暴风大扇,洪波滔天,烟飞云不敛,雷雨如暗夜,四千余战舰,十四万远征元军,在台风中损失殆尽,只剩下两百多条船,四万登陆军队困守,失败已经不可避免。”

    元朝第二次进攻的弘安之役,整整出动了十四万兵马,但最后逃回去的不足两万之数,这是重大军事失败,至元二十三年,忽必烈第三次谋划攻打倭国,但被大臣所阻止。

    第二次弘安之役的失败,其实怪忽必烈,他太心急了。

    上一次被忻都所欺骗,第二次依旧用的是忻都挂帅,第一次的情况,都没有调查清楚,更没有总结任何经验教训,急匆匆的调动十四万大军进攻。

    十四万大军的进攻,统筹安排,绝非易事,但是忽必烈的使者被杀,恼羞成怒,愤怒之下做出的决策,就变得稀里糊涂了起来,上面决策混乱,下面的仗,自然打的稀里糊涂了。

    而戚继光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担忧,陛下对前线指挥大帐做出的决议,选择无条件的支持和信任。

    “什么时候开打?”李如松是个急性子,他已经跃跃欲试了。

    胡元是胡元,大明是大明,忻都是忻都,戚继光是戚继光,胡元有自己的问题,大明当然也有问题,但是相比较之下,大明的问题都不是致命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