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朕真的不务正业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百四十三章 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螳捕蝉 (2/6)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
    要告诉大多数,该怎么做,主要做什么、次要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大明皇帝在浙江推行还田令,是给百姓田土,对于百姓而言,大明这都十辈子没分过田了,突然分田,就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这就给了还田令成功的先决条件。

    申时行的执行很好。

    比如第七条抄家:对于以长租代兼并者,失地百姓报官,则立刻对兼并乡绅进行抄家、流放爪哇,并将所抄没财物一应充公,归还被抢占土地。

    大明皇帝在浙江是带兵平叛。

    皇帝南巡,胆敢对皇帝下榻之处放火,永久削减浙江进士名额、十年之内浙江学子不得科举、还田,都是大明皇帝的惩罚。

    在罗木营哗变,并且带着浙江九营哗变的过程中,浙江地面的官吏已经换了血,多数由外省官吏充任,皇帝南巡闹出了火烧驻跸官衙之事后,整个浙江,根深蒂固的本地帮,已经被彻底清除。

    地方衙门亏空的厉害,都是勒着裤腰带过日子,这抄家的积极性,自然不必多提,毕竟抄家之后的财物,大明朝廷只要三成,七成留存地方。

    “也不是申巡抚厉害吧,因为百姓有了出路。”冯保嘴里肯定没有文官的好话。

    他觉得这不是申时行的功劳。

    朱翊钧笑着问道:“哦?冯大伴有何高见啊?”

    冯保俯首说道:“臣不敢说高见,只能说,时也、运也、势也,是他申时行赶上了好时候,才能办差,否则别说他一个申时行,就是一万个、十万个申时行也是白瞎。”

    “从百姓角度而言,百姓有了两个出路,第一个是入这手工作坊做工,第二个就是出海。”

    朱翊钧的手指在桌上敲动了下,点头说道:“你说的有理。”

    “福建,人多地狭,八山一水一分田,但就是如此,福建依旧有1130万人口,这是黄册修订后的数儿,真的很多了,以福建那种兵家不争之地,能有这么多人口,简直是奇迹了。”

    “而养育这些人口的粮食,九成五都是福建自己产出的粮食,外来粮和海外舶来粮,只有不到半成。”

    “毫不客气的说,福建的人口,达到了土地的上限。”

    “大明百姓足够的勤劳,即便是只有三间瓦房大小的山麓,只要坡度合适,勤劳的福建人,也会开辟成为梯田,勤劳这两个字的背后,是资源短缺,是辛酸。”

    “如果能在平原种地,谁愿意开垦梯田?这些梯田连浇水都要人挑上去。”

    “开海之前,福建人是给妈祖磕个头,就直接上船去寻找生路了,而万历开海以后,福建人成为了大明出海的主力军,在十四年的时间里,超过一百四十万人出海,前往了鸡笼岛的淡水镇、兴隆庄、吕宋、婆罗洲、爪哇。”

    朱翊钧首先说了开海后,福建百姓的选择,福建的梯田实在是太难种了!如果是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比如茶叶、咖啡等物还好些,有得赚,若是梯田种粮食,很容易得不偿失。

    爪哇那两年九熟的土地,就是福建人素未谋面的故乡。

    但过去受限于航海技术,出海的风险过大,但随着大明造船技术、天文学的蓬勃发展,前往爪哇,已经不再那么危险,至少收益远超风险。

    这还只是福建出海人数,在十四年持续开海中,大明共有超过三百万人出海谋生,整个南洋,全都是大明人的影子,而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