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朕真的不务正业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百二十七章 戚继光,你为何不篡位! (4/6)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落水。

    张居正是个读书人,顶多史书上留下一笔,张居正猜错了皇帝的心思,只能封宜城侯了。

    戚继光并没有急于进攻,进攻压力在倭寇那一方。

    这一点,他在朝中已经跟大明皇帝说明,但是为了不让类似于李昖指挥韩克诚进兵这种古怪的事情发生,戚继光再次写了一封战报,详细阐述了为何进攻压力在倭寇一方。

    因为倭寇必须要消灭朝鲜王室,倭寇秋风扫落叶一样,进攻速度太快,占领的区域内,义军遍地。

    黄州、海州、开城、汉城、群山、顺天府、釜山三浦、忠州等等都是义军活跃的区域,而且每个地方都有过万人的义军规模,如果无法消灭朝鲜王室,或者朝鲜王室没有入京都参洛,这些义军就会一直在敌后活动。

    哪怕是消灭了朝鲜王室,或者李昖真的跑去了倭国参洛,其实也没关系,大明已经提前废了李昖的王位,他去参洛,是废王,义军依旧能背靠大明天兵活动。

    倭寇若是迟迟无法拿下平壤义州,全面攻克朝鲜,敌后义军的活动,就要付出极为庞大的人力物力去清缴,去保证后勤补给。

    而戚继光在平壤,摆出了龙门大阵,等着倭寇上门来,朝鲜战场,需要一场大胜,现在第一军团和第二军团,人数实在是太少了,三万五千人,就是全都消灭,对倭寇而言也是伤筋动骨。

    战报在海防巡检手中,快速奔向了大明京师,朱翊钧在第二天下午,收到了戚继光的战报。

    平壤没有陷落、平壤布防已经彻底完成、龙门大阵已经设立完成、朝鲜王室、大臣已经完全控制在了大明手中、同样,戚继光也再次阐述倭寇的进攻压力,战略主动在大明手中。

    朱翊钧收到了一大堆的好消息,乐呵呵的对冯保说道:“平壤没有陷落就好,朕还能下旨,让马林在锦绣山下的阵地向前移动三丈吗?”

    “额,向前三丈就是大同江了。”冯保有点不太明白陛下的话,没接住陛下的梗。

    朱翊钧笑着说道:“宋太宗赵匡义发明了阵图,就是大军行进的时候,什么时候到哪里,要在哪里驻扎,必须按阵图行事,结果水文有变化,驻扎之地在河里,军将又不能违背阵图,毕竟监军的太监会如实禀报,最后就扎营在河中。”

    北宋军事行动笑话,把这些笑话写成一本笑林广记,怕是能写一百卷。

    北宋重文轻武,真的不怪赵匡胤欺负孤儿寡母,黄袍加身,赵大的时候,大宋也是兵强马壮,赵二在高粱河畔,两股中箭不是驴车逃跑,而是率军杀敌,两宋不至于那般被动。

    朱翊钧觉得,把朝鲜的一溃千里,归咎到李成桂的头上,多少有点不公平,有些事,是自己不争气,不要怪祖宗,军籍收布法就是他李昖搞出来的,眼下朝鲜的武备不兴,就是李昖的罪责。

    朝鲜重文轻武不是一天两天了,别人都能打赢,他打不赢,肯定是做错了什么。

    至于李昖那个问题,戚继光为何不篡位,其实理由很简单的,政权稳定的情况下,戚继光就是想,也做不到,况且他不想。

    京营成势的时候,朱翊钧已经长大了。

    “戚帅这个瓮中捉鳖的计划,是不是太明显了,连朕都看出来了,能成吗?”朱翊钧看完了战报,有点奇怪的说道:“戚帅要让出大同江下游部分,让倭寇渡江,而后在平壤的西侧,牡丹峰到平壤之间平原,和倭寇决战。”

    “我要是倭寇,我绝对不去,大明军最厉害的就是火器,我渡江进兵,不是给戚帅喂军功吗?大明军擅长排队枪毙这种事,又不是秘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