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隆万盛世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1374大明会典 (1/4)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善贷,劝农司那边你多盯着点,一旦解决这些问题,朝廷要大力推广此物。”

    在张居正眼里,番薯的作用已经超过了御麦,御麦此时亩产也不过一石多些。

    不过,魏广德深知,现在这种二三百斤的产量当然不是番薯和御麦的极限,后世这个产量可是还能翻上两番的。

    当然,这和后世科学耕种,还有化肥的使用密不可分。

    但就魏广德看来,先熟悉作物习性,完善种植方法,再想办法逐渐精选优良品种提高产量,总得一步步来才是。

    先把种的问题解决了再说其他,他可没办法一步到位,直接整出亩产千斤的作物出来。

    就算南方水稻,这会儿也不过亩产两石,杂交水稻上千斤产量,还是不要痴心妄想了。

    现在御麦和番薯面临的问题,其实还是大明对这两种作物不够了解,就好像御麦,虽然宫里已经有数十年的种植历史,但都是当做观赏植物对待,而不是想办法怎么增产。

    这就导致,劝农司只能从宫里负责看守花圃的花匠那里了解种植上的问题,而御麦的种植密度、适应季节这种非常重要,十分影响产量的信息,是半点没有,只有摸着石头过河,一点点尝试。

    番薯,其实也是类似的问题需要研究。

    而且因为大明国土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巨大,甚至在不同省分,御麦和番薯都要采用略微不同的种植方式,所以真正全面推开还为时尚早。

    不过作为技术储备,魏广德认为还是要继续坚持做下去,特别是番薯耐旱的属性,就极为适用。

    明末那些年,北方连年大旱,农业完全失去了灌溉作物的水源。

    但是,紧张的水源种不了小麦、稻米,甚至御麦可能都有些问题,可是种番薯确实没有问题的。

    番薯整个生长周期中,需要的水源极少,甚至水源多了直接影响产量,导致绝产。

    当然,现在大明北方倒是还没有面临缺水的困境,黄河水患依旧是朝廷需要面对的,棘手的问题。

    只不过,魏广德通过对黄河流域省份报上来的奏疏,已经注意到一点,那就是似乎去年和今年,黄河流域的降水有一定的减少。

    虽然不够明显,但反映在奏疏里,那就是水患没那么严重,至少没有冲破堤坝。

    或许,这就是当初潘季驯治理黄河,束水攻沙法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当时的官员只看到在潘季驯束水攻沙后水患减少,而没关注到此时北方降水的减少。

    万历中后期,整个北方降水减少是一个缓慢但持续的趋势,一直延续到崇祯朝时,才暴露出北方缺水的困境。

    而此时朝廷问题比之万历朝更加昏聩,加之崇祯皇帝昏招迭出,最终导致亡国。

    严格说起来,大明朝亡国多少有点“天命”的味道在里面。

    见到张居正如此重视,魏广德心里不由得一动。

    给出他提出重设劝农司,朝廷上下虽然反对之声不大,但大多数人对此不以为然,甚至认为天方夜谭。

    毕竟农民种什么,都是上千年形成的惯例,人家自己不知道,还要你朝廷来寻找作物。

    原本劝农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