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隆万盛世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1375驿递 (3/5)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bsp;  “已经通过驿递发出去了。”

    这时候运河处于半停航状态,只有南下的船只,没有北上漕船。

    不过,对于商家来说,若是有南送的货物,也早就发出去了,自然没有老乡能顺便帮忙把信带回去。

    不过都是官员,通过驿递,把书信送到九江府,再有九江府官差送到张科手里也是可以的。

    虽说有公器私用的嫌疑,但驿递放那里,不用也是闲着。

    不过明朝建立了庞大的驿递系统,但是仅用来传递官府公文、急件,多少感觉有些浪费。

    明朝时期,驿递系统达到了古代的巅峰。

    明初建立了详细的驿递法令,规定了驿卒的管理和物资的调度,驿站、递运所、急递铺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驿递网络,确保了国家政令的高效传递。

    快马加鞭传文书,驿站来往皆官客,就是大明驿递的主要工作职能。

    “你说,有没有可能让驿递如前朝那样,也接受民间书信、少量货物的运输传递差事儿?”

    魏广德忽然问道。

    驿递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那时的驿递还只是一个雏形,叫“馹传”,尽管这个时期的交通方式和通讯工具还相当原始,但类似驿传的方式已经开始显现。

    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驿递系统迎来了一个质的飞跃,秦始皇不仅建立了一个以咸阳为中心、覆盖全国的驿道网络,还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邮政法律,名为《秦邮律》。

    这部法律详细规定了驿传的具体流程,比如文书传递的时限、交接方式等。

    可以说,秦朝的驿传系统是古代邮政制度的奠基石。

    当时的驿卒要求极为严格,他们必须年轻、强壮,且诚实守信,每份文书都需要密封好并加盖印章,防止泄密或私拆,驿卒们肩负着极大的责任,若传递文书有任何差错,都有可能受到严厉惩罚。

    到了汉朝,驿递系统进一步得到完善,汉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密集的驿站网络,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驿,驿站的数量和密度极大提高。

    这些驿站不仅仅用来传递文书,还承担了官员和货物的运输功能,汉朝还引入了“驿券”制度,官员出差时必须持有驿券,类似于今天的通行证。

    汉朝的驿卒们也有了统一的着装,他们戴着绛红色的头巾,穿着套袖,远远一看就能认出他们的身份,而这种统一的制服设计和后世快递员着装有异曲同工之妙,方便识别,也让驿卒们在执行任务时更具威严。

    到了唐朝,驿递系统不仅服务于国家政令的传达,也开始向民间开放,商人和普通百姓也开始依赖驿站进行货物运输和通信。

    到了宋代,驿递系统变得更加精细化,中后期也允许民间文书附递,普通百姓可以通过驿站传递信件,解决了民间通信的需求。

    这一制度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民间的交流,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不过到了现在的大明朝,驿递似乎回到最初的目的,那就是保证朝廷政令畅通。

    官员们有书信倒也可以通过驿递传递,只是并不对平民开放。

    “东南沿海省份其实早就有民信局,只是一般只在省内传递书信、货物。”

    没想到,劳堪马上就对魏广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