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眼里,如果战舰上大炮射程足够远,那么在接近敌人,进入惨烈接舷战时,舰首大炮可以多打出一轮炮也是对敌人的一种伤害。
实际上,在他们的交战历史上,舰首往往只能打出两轮火炮,就会马上进入惨烈的接舷战。
这不仅是因为这个时代火炮射程有限,还因为火炮装填缓慢,难以持续多轮进行打击。
而在二十多年前,威尼斯海军司令才在给手下战舰船长的作战手册里提出,避免试图在远距离上持续射击而应该在近距离进行一轮决定性的齐射的理念。
但是就算如此,这样的战术也是以传统作战模式下进行的选择。
更先进的,让舰队列成纵队实施舷炮攻击的战术其实不管是在大明还是在欧洲,这种战术都还不成熟。
基于明军庞大的福船船队,在俞大猷的作战设想里,也是只把炮舰组成类似明军骑兵的构成,游弋在明军福船为主的军阵外,围绕敌军战舰进行侧舷炮打击。
其实,就是骑兵战术进入海战的变形,起到骚扰、破坏作用。
最终决胜的,还是靠福船和敌船进行的接舷战。
而这其中,多少也受到魏广德影响。
在和俞大猷的书信里,魏广德就提出布置大量火炮在侧舷,可以快速对敌船进行集火打击。
这种想法很简单,但是在当前的造船技术上要变成现实,其实不是拍脑袋就能决定下来的,特别是大明的造船技术。
面对大明水师里大量的福船,魏广德也很难让水师接受这样的战法。
毕竟,福船的结构决定了,它更适合在船首船尾布置大炮。
不过即使如此,俞大猷还是在大明的多种船型里找到了适合侧舷布置火炮的鸟船,将其变为现实。
使用骑兵战法,也和鸟船的航速快有关系。
应该说,明军将官的学习能力还是很强的。
陈璘在注意到从未出现过的金鹿号上,十多门大炮布置在侧舷,就让他想到了俞大猷推动的炮船计划,也算是有敏锐的嗅觉了。
“大人,那份英格兰女王的国书,是否要尽快送到京师去?”
本来应该是逐级汇报的,陈璘应该先把书信交给俞大猷,由他上报朝廷。
可是现在,俞大猷虽殷正茂出使西洋,估计最快也要一年后才能回来。
可这国书放在手里就有点烫手了,总不能拖延一年才送到京城去吧。
揉揉额头,陈璘终于还是下定了决心。
别看一开始收到英格兰女王书信陈璘还很高兴,想到大明威名远扬,即便是欧陆一个弹丸岛国都知道大明,但现在该怎么处理,可是让他这两天费尽心思。
“派一条炮船把书信送到浙江去,然后飞报京师。”
感觉这封书信的重要性,陈璘没有选择派出速度、适应性更好的蜈蚣船送信,而是决定派出炮船送信。
用炮船传信,不仅速度上受影响不大,最主要还是安全。
还是那话,虽然南海上大股海盗已经被消灭,可小股海盗依旧存在,陈璘也不敢冒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