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隆万盛世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1340胡安·德富卡 (2/5)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至于其他什么篇幅较长,与后世社会价值观有出入这些,其实反倒是最不重要的。

    须知记忆这个东西,越是记忆越是能提高记忆力。

    其实到了后世,许多人阅读和背诵能力欠缺,很大可能就是因为孩童时期没有被要求背诵三字经这种朗朗上口的读物,所以记忆力倒退还不如古人。

    因此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虽然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更值得家长让自家孩子熟读,熟记。

    “嗯,识字确实用《三字经》不错,可以将其列入《教义》。”

    王锡爵开口说道,他对此文也是推崇备至,绝对是孩童启蒙最好的书籍。

    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的观点意见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即王应麟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读书,于是编写了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

    不过,也有人提出《三字经》或许是南宋陈淳用三字句写成的《启蒙初诵》,认为《三字经》从雏形到更定,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

    实际上,中国许多流传的古籍,都是被人反复修订过的,未必就是原文。

    《三字经》的内容虽然涉及面极广,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份先秦诸子的著作。

    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但毕竟《教义》还要把《大明律》也带上,让孩童知道国法。

    无知者无畏,只要让孩童知道王法厉害,才能避免他们以身试法。

    这时候,一向比较低调的陈于陛忽然开口说道:“王大人,诸公。”

    众人见是他说话,目光都看了过来。

    王锡爵抬手笑道:“元忠,今日是我翰林院商议事务,想到什么只管说来。”

    这陈于陛是隆庆二年的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

    也就是说,他在隆庆五年才是七品编修,但是不过七年时间已经成为翰林院的侍读学士,其升官速度不可谓不快。

    他之所以如此小心谨慎,也是有原因的,那就是陈于陛是陈以勤的儿子,当初一门两进士,也曾是风光无比。

    不过陈以勤致仕以后,陈于陛就开始小心起来,即便高拱去职也是如此。

    至于陈于陛升官之路,自然少不了魏广德等人的照拂,一下子把人从翰林院转到其他衙门有些困难,但是在翰林院里稍微照顾一二还是可以的。

    去年,陈于陛参与的《世宗实录》修成,升俸一级,服阕,升翰林院学士充日讲官,因此今日也有了他在这值房的一席之地。

    不管是还在老家的陈以勤,或者内阁次辅魏广德的面子,王锡爵都不会轻视这个“年轻人”。

    “诸位大人,吾充日讲官,参与教导陛下,观其课本,一个个小的故事构成,每个故事配以形象的插图,讲述历代帝王的励精图治之举和倒行逆施之祸,身有感触。

    对于《大明律》,若是以条文印于《教义》之上,未免枯燥乏味,孩童也未必能学进去。

    不若效仿《帝鉴图说》,从刑部择案例编成小故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