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隆万盛世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1339缅甸优先 (4/5)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四成这样的标准进行选拔,直到明宣宗时期将其以旨意的形式发出。

    到了宣德、正统年间,为了照顾四川、云南、贵州等偏远地区,又增设中卷,分为南卷、中卷、北卷,录取比例分别为55%、35%和10%。

    当然,中卷考生也是集中在四川、广西两地,云贵多为鸭蛋。

    这也导致两地考生基本上中举后都不愿意北上京师参加会试,去了也是白去,自找不痛快。

    这些大明的举子都不愿意出来科举入仕,你怎么还指望好容易金榜题名的官老爷往西南那犄角旮旯跑,哪怕是去那里做官。

    纵观大明朝,除了北方草原的持续威胁外,也就是西南那地方土司时常造反,就更不是做官的好去处了。

    张居正知道张四维的想法,可朝廷要安排人去,那也得别人愿意啊。

    最起码这几年,缅甸那地方还是交给兵部先管着,等平稳下来了,朝廷再对那里划分府县,逐渐的把官儿安排上。

    “两京确实不好调,愿意去的人不多,就算升品级,怕是也难以找到人手。

    可是,西南地方多的是未入仕的举人秀才,只是社学,举子自然是不愿意去的,但秀才呢?

    允他们现在入缅甸地方社学,以后划分府县建立官学后转调。”

    张四维说道。

    秀才,其实严格说来都算不得什么功名,因为只有举人才有一部份官身的特权。

    秀才,不过勉强算是个读书人而已,这也是为什么只有秀才才有资格进入地方官学的原因。

    大明朝绝大部分秀才,终其一生不得中举,最后也只能蹉跎一生,因为实在没什么上得了台面的身份。

    大部分秀才,最后也就是在官府某个差事儿或者在家里开个私塾教书育人。

    进社学教书的,往往都是条件比较差的才会选择。

    当然,最主要原因还是社学工钱得不到保证,比较靠捐资办学,肯定是不稳定的。

    张四维考虑的就是用秀才补充缅甸需要的教书先生,举子可以谋官,他们是绝对看不起不入流的训导。

    当然,内地官学,教谕、训导多是举人出任,但那是因为做得好有机会升县城的佐贰官,甚至是县令,就如同海瑞的升官之途。

    海瑞那是因为官声好,地方上压不住,还有地方乡绅都巴不得把人送走,所以海瑞虽然不跑官,但背不住有人主动帮他活动。

    否则,就海瑞的臭脾气,很难想象在官场无依无靠的一个犟人能够从教谕升任知县,最后走进朝廷,先后入职户部、兵部成为主事。

    而且,正常情况下,到这一步也到头了。

    可一篇《治安疏》,再次为他升职带来了契机,虽然因此遭遇牢狱之灾,可隆庆之后倒是官运亨通起来。

    “你的意思是让西南秀才可以借此入仕,从社学以后可以升官学?”

    虽然依然是末流,可进入官学,怎么说也是身份上的巨大变化。

    “可以让他们享受地方上举人待遇。”

    魏广德这时候也插话道。

    秀才和举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