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隆万盛世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1339缅甸优先 (3/5)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bsp;   张居正这话还真不错,别说缅甸,如果内地官员被派往广西、贵州、云南等地为官,他们多不会愿意。

    甚至,有些人宁愿想尽办法请假回乡,不当这个官了也在所不惜。

    回老家,凭着官身日子也能过得不错。

    可如果去了西南,穷乡僻壤没什么油水不说,还要时刻担心山民作乱,搞不好就把自己的前程耽误进去了。

    所以,西南的官员,除了布政使和知府还能有人免为其难接受外,就连知县,许多进士都不愿意担任。

    他们宁愿不做官都不去那地方,直接结果就是西南地方上,许多低级官员只能由举人充任。

    好吧,这也是西南举子大多不愿意赴京会试的原因。

    只要过了乡试,其实在西南想要谋个官身不难,又可必长途跋涉去京城参加考试。

    一路艰险不说,还可能名落孙山。

    除了晋升受点影响,其他貌似差别不大。

    要知道,西南各省举子,除了四川外,其实基本上都很难在会试里脱颖而出。

    缺少关系,想要在仕途上取得进步,那也是困难无比的。

    不得不说,大明的科举其实还真是考虑周到,照顾到方方面面,虽然有违公平,但从国家角度确实做的不错。

    明朝洪武年间的“南北榜案”可以说影响巨大,按记载就是,“洪武三十年丁丑科,试官刘三吾、白信稻,取宋琮等五十一人,中原西北士子无登第者。”

    这一结果,充分体现出当时国内南北教育文化水平的差异,南方士子凭实力完全碾压北方士子,由此掀起了洪武年所谓的科举舞弊大案。

    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联名上书,告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朱元璋命人复阅落第试卷,增录北方人入仕。

    不过结果是两次复议,都是维持原判。

    只是此时政治风向巨变,朱元璋突然下诏,指斥本次科举的主考刘三吾和副主考白蹈信等人为“蓝玉余党”,尤其是抓住了刘三吾10多年前曾上书为胡惟庸鸣冤的旧账,认定刘三吾为“反贼”,结果涉案诸官员皆受到严惩,刘三吾被发配西北。

    其余诸人也被发配流放,只有戴彝、尹昌隆二人免罪。

    此二人得免的原因,是他们在复核试卷后,开列出的中榜名单上有北方士子。

    六月,朱元璋亲自策问,钦点韩克忠为状元﹑王恕为榜眼,焦胜为探花,是为夏榜,因所录六十一人全系北方人,故又称北榜。

    由此开始,大明会试开始分挂南北榜单以示公平。

    洪武三十年这一榜,最初的名单主要还是上榜之人太过集中于三省的原因。

    此次科举共中试五十一人,仅江西就上榜18人、浙江十七人人,还有福建九人,其余各省,要么全军覆没,要么仅有一两人,就连当时人口最多、素以文风日盛著称的南直隶,也只有一人上榜。

    虽然多次复查并未发现有失偏颇,但其中也多少存在一些问题。

    于是,在原来基础上又增加北榜录取六十一人,让洪武三十年中试举子一下子超过百人。

    而之后的解决就是,每科中试举子基本上按照南方六成,北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