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隆万盛世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1334社学 (2/4)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  宦官们不仅大肆贪污,前朝文官看着眼红,也是疯狂贪污国库银钱,反正最后朝廷运转不动就把手伸向皇帝,要钱。

    现在,魏广德不过是把这个问题提前揭露出来,还是因为张学颜的话让他想到的。

    而之后,魏广德的提议就让张居正略微瞪大眼睛。

    “善贷,你想推广社学,还要重新纳入官府管理之下,这.”

    张居正有些犹豫。

    不过魏广德也是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毕竟后世推行义务教育成效显著。

    虽然后世杠精说义务教育不等于免费教育,但实际上之所以叫“义务教育”,本身就是从西方传过来的舶来品。

    西方一切讲究等价交换,要推广基础教育,自然不可能有偿,否则谁愿意花钱让孩子读书。

    所以,西方的义务教育其实都是免费的,不免费的那是私立学校,收费很贵,当然教学质量也很高。

    欧美国家推行的义务教育一般是13年,美国不少的州在向15年免费教育过渡。

    在美国,公立学校提供的基础教育统称为K-12教育,是从幼儿园到高中12年级一共13年免费义务教育的总称,而现在部分地区开始推行免费上大学。

    所以,抠字眼是没意思的,不能说“义务教育”没有“免费”二字就是要收费的强迫教育

    只能说“舶来品”被人“断章取义”,“去其糟粕”。

    当然,在后世中国还有一句话,那就是“免费的才是最贵的”。

    那么在大明,有没有类似的教育?

    其实是有的,这就是社学,区别于官学、私塾和族学的一种教育方式。

    官学,自然就是官府在各府县开办的学堂,有朝廷任命的教谕负责教授,只不过针对的是有功名的读书人,一般都是秀才才有资格入学。

    私塾和族学,则是类似于私立学校的性质。

    而社学,最早起源自元朝,明朝建立以后得以继续发展。

    社学形成于元代,盛行于明清,带有“普及教育”性质。

    “社学者,一社之学也。百又十户为里,里必有社,故学于里者名社学”。

    社学一般由绅民捐办,负责启蒙本社童子,童子年长有成,可参加地方儒学的入学考试,中试者进入儒学,成为儒学生员。

    社学在全国普遍设立,洪武八年诏令各地“延师以教民间子弟”,但仅过数年就因弊端丛生,下令停罢。

    至洪武十六年,又诏令民间自行延聘师儒,建立社学,不准地方官员干涉,社学遂在全国推广开来。

    古代读书成本实在太高,就是私塾也未必多少百姓读得起,族学也只有大家族才能办的起来,而官学招生名额有限。

    因此朱元璋为了鼓励百姓识字,当然更是为了推广大明律法和自己思想,于是参考元制,号令各地建立社学,由地方政府帮助民间办学。

    既然是捐办,所以社学在古代还有个名字,那就是义塾。

    义塾是由私人出资兴办的学校,以教授宗族及乡里子弟,它与官宦富贵之家族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可接纳乡邻子弟入学,具有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