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隆万盛世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1326兴教育 (4/5)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搅,干脆就起身告辞,反正工部的事儿已经解决,户部会想法子凑银子。

    至于魏广德想到的事儿,之后自然会找他们私下里商议。

    而张学颜虽然不明就里,但也察言观色知道该跟着离开了。

    反正,户部的麻烦也勉强算是解决了,还是先用常盈库的银子。

    至于牙税,自己回去再琢磨琢磨,务必考虑完善了再和张居正那边沟通就是了。

    他现在也觉得,在魏广德面前提及此事有些唐突,虽然此事最早的始作俑者就是魏广德。

    等人离开后,魏广德没有回去处理公务,而是坐在那里思考着如何利用改革提学,把后世的学校办起来。

    此时大明其实有类似的学校,那就是提学管理下,由各府县建立的县学、府学。

    只不过这些学院,都只录取科举通过府试和院试的学生,还得是其中佼佼者,才能顺利入读官学。

    其他人,只能在私塾读书。

    私塾读书,光是束脩就不是一般人家能承担的。

    许多少有家资的人家,也不过是想把孩子送到那里能识文断字,学点算术,没有天赋就尽快找份工作,不会继续攻读学问。

    这其实也是人之常情,不是读书的料,就不浪费家资。

    这也决定了,读书只是少数人的专利,家里有薄财家庭的专利,对于大部分人家来说是没有半点指望的,绝大部分孩童依旧被挡在学堂之外。

    魏广德想要做的,就是是否能够把这些孩童聚集到学校里,实行大明版的义务教育?

    如果官府把夫子集中起来办学校,像后世那样一年两期,每期收少许铜钱,或许就会有更多人家把家中子弟送入学校读书识字,进而开智明理。

    这个可能是存在的,中国人对读书人的推崇,也是融入血脉里的。

    如果能够只出很少的铜钱就让自己孩子读书,大部分国人都是会愿意的,只要他们承担得起。

    后世,教育开支已经成为社会各家各户重要支出之一。

    如此耗费财力,但大家依旧乐此不疲。

    接下来就是官府的事儿,如何办学的问题。

    各地的秀才不能为官,倒是给他们个八九品的官身,让他们出任学校的老师。

    他们在家里办私塾,其实还不是为了赚银子。

    官府委派他们,发给俸禄,有了稳定收入自然应该不会拒绝,师资问题就解决了。

    至于校舍,这年头还真不难办。

    府县周围找块官地盖房不是难事儿,一应支用若是让地方拨付,怕是问题多多,就有提学监督,户部或者礼部提供相应费用。

    至于朝廷这笔钱财怎么来,魏广德也想好了,张学颜不是说朝廷新增税银各部衙门都要打主意吗?

    劳资现在就安排上,牙税这笔银子,大部分用在建校舍和老师的俸禄上,绝了他们的心思。

    让大明绝大部分百姓有机会读书识字,有天赋者不会被埋没。

    最重要的还是扩大“士林”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