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隆万盛世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1315高拱死 (3/5)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nbsp; 殷正茂解释道。

    大明离开海洋的时间太久,最近虽然重新回归,可威势大不如前。

    又有西班牙、葡萄牙珠玉在前,西洋诸国还真未必要仰仗大明。

    或许在一些人看来,和夷人合作也比和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忽然有断绝往来的大明合作要好。

    他们的交谈,让屋里之前还在窃窃私语的其他人都暂停谈话,都竖起耳朵听起来。

    魏广德只想着此行大获成功,却未考虑有人从中作梗,破坏他们的行动,铩羽而归。

    关键如此,可以说让大明威严尽失,这也是不能接受的。

    殷正茂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要把丑话说在前头,免得最后自己成为替罪羊。

    魏广德思考半晌,才勉强开口说道:“若有人从中作梗,石汀公可临机专断,惩罚作恶之人,但千万别学大唐,动不动就是边防军自行其是,灭其国再报。

    这次的旨意,本就是宣布皇帝大婚的喜讯,你也不想圣旨最后还写上‘无旨意不得随意将他国灭国’的文字吧,这可就闹笑话了。”

    魏广德说这个,其实是他以前在网上看到的“梗”,说的是大唐边防军当年军力太过强盛,动不动就对周边小国行灭国之举,逼着唐朝皇帝把“不得灭国”写进唐朝的律法里。

    其实,实际情况和网友想象多少差别很大。

    唐朝前后确实灭了三十余国,极大拓展了后世中国版图。

    之所以中国周边国家不多,这其实也是其中缘由之一。

    也因为盛唐动不动就灭国的威名,所以在唐朝时前后有大大小小二百余国去长安伏阙。

    当时的唐朝,国中军力不强,边军战力爆棚,这也是安史之乱直接导致唐军最精锐部队造反,大明不得不调动其他边防军平叛的原因,国内的唐军根本不堪一击。

    边防军混战后,大唐就失去了威慑外部的武力,再加上之后的藩镇割据,虽屡现中兴之兆,但依旧再也无法恢复过来。

    唐朝时,灭国似乎轻而易举,弹指之间就可完成,而之后的王朝对此却非常谨慎,多是担心遭到“报应”。

    想想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还延续一百多年,经历十多位皇帝,其中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唐武宗李炎在位期间创造“会昌中兴”的大好局势。

    武宗秉承“内制藩镇、外服夷族”的理念,加强对节度使的限制,用兵打击回鹘,同时还削弱宦官势力,拆佛寺没收土地,诏令二十余万僧人还俗,为朝廷增加税收收入、巩固兵源基础。

    可惜,他只活到33岁就崩了,没能让大唐盛世重现。

    殷正茂的意思,就是担心万一西洋诸国不似早年间对大明恭顺,他就要找只鸡出来吓唬吓唬人。

    毕竟,魏广德为了这次西洋之行可是煞费苦心,调动南海水师主力船队随行,展示大明武力。

    殷正茂一直都在做着平叛的工作,怕是也习惯了用拳头说话。

    此时魏广德忽然觉察到,礼部举荐的这个人,仿佛不是最好的选择。

    殷正茂对魏广德的答复虽不甚满意,但也算基本达到要求。

    随行船队不是仪仗,可以出手惩戒不听话的人,也算是好事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