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隆万盛世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139章 1230副都御使 (2/5)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令杀了一批。

    算是杀鸡儆猴吧,想来剩下的俘虏应该会老实许多。

    不过奏疏后面,罗汝芳明显还是在为李成梁开脱,一是这些战俘不知好歹,大明朝廷并没有亏待他们,居然还想要闹事儿,实在是咎由自取。

    二嘛,自然说也说了李成梁最初是没打算杀人立威的,因为不需要,而是还想留着他们为大明效力。

    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李成梁下令杀俘,应该是情急之下的命令,朝廷可以斥责但没必要追究。

    更何况,此时战事正急,就更不应该为此对领兵大将做出惩罚,以免动摇军心。

    其实魏广德知道芦布口中的问题是李成梁杀俘以后,根本就没怎么上心。

    古代杀俘,也就是看君子书的人才会觉得是将官残暴,有伤天和,而对于那些上阵打仗的人来说,或许死人看多了,根本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虽然从后世人的观点来看,杀俘是极不人道的一件事儿,但是在古代战争后,却是司空见惯。

    战俘需要粮食供应,这会增加军队的负担,除非能够有把握把战俘收编,战胜方一般都不会把资源投入到战俘身上。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不得不杀掉战俘,就是其中一个选择。

    当然,还有就是战俘的处置。

    唐朝以前的战争,多是征召农民参战,这么多的战俘聚集在一起,如果能快速把他们分散到地方自然是好的,可若是不能快速安置,则极容易酿出民变,引发社会动荡。

    这次李成梁处理的缅军战俘,其实就是后一种。

    李成梁留下他们,自然是早有打算的,但他也只会要听话的人。

    “杀了也就杀了,还追究什么?他们不呆在缅甸,而是跟随反贼杀进我大明土地,难道还杀不得了。”

    魏广德轻声嘀咕一句,根本没把那些满口仁义道德人放在眼里。

    至于杀俘不祥,那也是他李成梁的命,和大明朝廷可没什么关系。

    大明朝廷的内阁非常有意思,用后世人的眼光来看,似乎阁臣绝大部分,甚至可以说几乎全部都是浊流,而不是清流。

    翻遍明史,查看所有内阁阁臣名单,似乎也只有一个赵贞吉才能算清流,但他在内阁的时间也是极短,不过三年而已。

    “清流”本义是指没有被污染、清澈的河流,代指人的时候往往指的是那些正直、清廉、心中存有国家和百姓的官员,是君子。

    可是在大明朝的内阁里,却一直没有这些君子存在的土壤。

    实际上,大部分清流官员,在皇帝眼里,或许就是只会夸夸其谈,评议时政,上疏言事,弹劾大臣,指斥宦官,对外反对列强蚕食,对内主张整饬纪纲,但真正做事却什么也不会。

    而相对应的浊流,则多是实干家,会做事儿,能处理好朝廷面对的各种问题。

    实际上,大明朝朝堂就是浊流官员在管事儿,清流管员则负责监督打嘴炮。

    骂李成梁不仁忘义,高喊要处理他的人,就是不管事儿的清流。

    都没有什么权利,喊的再大声又有何用。

    不过,魏广德倒是想到貌似可以利用这个事儿,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