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隆万盛世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115章 1206透露消息 (2/5)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nbsp;  历史上著名的营啸事件包括东汉对西羌的战争中的记载、太平天国时期的严格制裁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中的突围事件。

    特别是淮海战役,也叫徐蚌会战中,孙元良部在胜败将定之际,孙元良率领16兵团从陈官庄突围,跑到外边一看,还剩四百多人。

    后来根据亲历人的还原才知道,孙部突围时基本无损,撤退到萧县宿营,遭解放军小股部队夜袭。

    经一夜狂奔的孙部,认为已远离战场,数万人几乎同时倒下酣睡,连岗哨都没放出。

    孙兵团官兵被围多日强烈紧张后骤然放松,又骤然被袭,神经顿时崩溃,全军惊叫而起,甚至自相残杀,几万人的大军就此溃散。

    可为考证的是,这是世界军事史上万人大规模“营啸”的最后一次。

    这些事件不仅展示了营啸的破坏力,也揭示了其发生的复杂背景和原因。

    军营是地道的肃杀之地,中国传统军规有所谓“十七条禁律五十四斩”,当兵的都是提心吊胆过日子,经年累月下来精神上的压抑可想而知。

    加之传统军队等级森严、管理闭塞,唯有军官凌虐、士兵无知才可统领,平日全靠军纪弹压。

    到了大战之前,人人生死未卜,不知明天还能不能活着回来,人人都处在精神崩溃的边缘。

    这时候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可能只是一个士兵做噩梦的尖叫,就可以引爆营中歇斯底里的疯狂气氛,士兵彻底摆脱军纪的束缚。

    而且,这个时代的人普遍存在夜盲症,晚上看不清东西,所以黑暗中常常把战友当成敌人来袭。

    也有人抄起家伙有冤报冤有仇报仇,追杀军官、仇人、不认识的战友,第二天只留下一地的尸体。

    按照迷信的说法,炸营是一种不祥的预兆,预示着部队面临着灭顶之灾。

    当炸营发生时,部队为了避免灾难,一般采取守势,取消一切进攻性计划。

    一旦遇到营啸,再厉害的战将也会头疼不已,一筹莫展。

    这也是军营严明军纪,夜晚需要保持肃静的主要原因。

    缅军近期和明军在保山城墙上拉锯,精神状态就一直保持紧张和压抑,是有可能发生营啸的。

    不过,既然儿子说没有发现缅军大营有自相残杀的情况发生,那就不是营啸,但也只剩下一个可能,那就是莽应龙扛不住了,要跑。

    不过,趁夜出逃,其实在李成梁眼里,这似乎是最被动的一个办法。

    还是那话,这个时代的人普遍患上的夜盲症,让将领一般都不会选择夜晚行动。

    如果是李成梁,就这几日观察到的情况,他如果坐在莽应龙的位置上,他会选择在派出缅军投入到过程时,抽调营中精锐先期后撤。

    那时候是大白天,只要封锁前营,就不会闹出多大乱子来。

    须知当下的局势,损失是一定的,但只要可控就行。

    抛弃不必要的兵马,让他们为大军撤退断后,为将者哪会在乎他们的死活。

    “如樟,召集城里将领来议事堂说话,不要惊动各处军营,还没到开打的时候。”

    李成梁长长呼吸两口,这才趁沉着的吩咐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