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章 不想打灰的罗斯村民不是好战士 (2/3)
不太擅长和其他人交际,有些人则过于擅长和其他人交际,因此时不时就会发生冲突——而且,所有人都很懒惰。
但尽管如此,这些人也是对于罗马最忠诚的一批当地人,碰到事情的时候,大伙是真的上。
这次迁徙来的地方,属于这一批移民里,最偏远也最危险的地区之一了。然而,这里的地理位置,又确实重要。为此,官府甚至特意说明,是要招募人加入军团,到这里参加军事任务,而不是之前那种简单的安置定居。到这里,必须服从纪律,听从统一指挥,出现危险也不能退缩。但是,依然有众多人争相报名,最后才选出了这二百多号人。
考虑到罗斯人村庄的普遍规模,在这片大地,他们村已经可以叫镇子了。不过罗马人还是习惯他们那个划分方法,所以还是把聚落称为村。
至于熊头这个名字,则是村里人自己起的。
按照文卷的记录,这个山头应该叫尼克洛夫岗,附近地区也以此命名。但这个名字写成汉字太长了,每次写公文都很费事儿,因此罗马驻军不太喜欢这个称呼。而这里是两条河交汇处,所以大家都简称为“交河”。
但村民不太理解这个汉语词,叫起来感觉也怪怪的。后来去砍树的时候,有人发现,两条河围起来的这片地方,从山上往下看,形状像是个野猪头,因此认为这里应该叫“猪头村”。但大部分村民都觉得这个名字太难听,就给改成了“熊头村”。村口下面那条大河,叫“大熊河”;另一条小一点的支流,叫“小熊河”。这么过了几个月,这个俗称就已经形成了习惯,也就沿用下来了。
村子建立起来之后,这里还设立了对应的教区,建起了一座小教堂,一位名叫亚历山大的教士,被任命为堂区的神父,也带着几位助手,在这里驻扎。
亚历山大神父就来自之前探索过这里的修道院。因为有点渊源,所以官府给他们修道院下了命令,让他们派出代表,来这边履职。
不过,据喜欢闲聊的村民说,亚历山大神父和修道院其他人,关系很一般。来这边,属于是被排挤过来的。里头的事情,似乎很复杂,大家也搞不太懂。
当然,这其实也算不上太奇怪的事情。
在罗斯大地,修道院在很多时候,更像是一个武装殖民据点。教士们一方面借助信仰组织起来,并且用他们有限的文化知识,给更没文化的地方贵族和匪帮首领——这俩很多时候是同一批人——提供咨询和帮助;另一方面,面对混乱的局势,修道院也得有自己的力量,还得在各路匪帮之间纵横捭阖,才能保存自己。
所以,基辅教会下属的各个教区和修道院,相比其他地方的同行们,独立性都相当强:紫帐汗国的教会就是官府的一个部门;西欧各地的教会虽然也深度参与地方利益,经常为此和罗马闹起来,但整个系统依然很完整,遇到大事,还是可以保持步调一致的。
而在罗斯大地,这些修道院和教堂,可能也就剩名义上的归属关系了。要么被当地王公和贵族掌控,要么干脆谁都不听,自己就是个独立势力。
修道院对于教会本身是如此,修道院内部自然也容易发生分裂。尤其这些年,教会内部其实很动荡。因为罗马的北进、东进,原有的势力平衡被迅速打破;拜上帝教那种……别具一格的教义,也对当地教会造成了很大冲击。
相比于其他地方,罗斯地区的教会本来就有点“异端”。教会传统里,保留了大量原始宗教色彩,而且各地的差别还挺大。
这几十年来,有些人组织上接受了紫帐汗国,教义上保留自己的意见;有些人组织上只认可基辅教会,教义上却认可紫帐汗国的一些说法;还有些连基辅都不认,认为自己是独立的大区,但为了获得支持,又承认罗马国教……
这一大堆选项,互相排列组合,产生了一大堆分支。再加上这片大地一向地广人稀,相互交流和进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