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115章 教堂要过火,圣杯要过刀,波西米亚人要换种 (2/4)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来源——单纯就是被坑出经验来了。所以,他们找个阿勒曼尼师父学剑术,虽然也是知识的一种,但并不会觉得,这都算触犯禁忌了。”

    “别说普通百姓了。我们那边的神学家和哲学家研究的东西,我自己都看不懂。”王大喇嘛也笑着说:“那帮人太不说人话了,天天都不知道念叨着什么,就让大家听从他们。那大家肯定要防着,免得被骗的。”

    “原来是这样。但要是形成了习惯,改不掉了,怎么办?”脱欢好奇道。

    “这是习惯的代价,而不是宗教的代价。”王大喇嘛如实说:“就我们见到的各种情况来说,改变教义比改变习俗简单多了。所以,一般来说,是宗教给习俗让路,而不是反过来。教会遇到的问题,也不是教义变化太少、太过死板;反而往往都是改的太多,灵活过头,导致异端频发了。”

    “而改变习惯,才是最难的。让一个地方的习俗变得更好,才是真正的教化。我们教会的‘教’,本来也应该是这个含义。”他摇摇头:“可惜,无论是中原还是我们这边,能做到的人都太少了。谁要是能成功实现,那么无论在哪个文明里,都可以算个圣人,足以被后世一直铭记了。”

    “一般来讲,民众日子过得越艰难,被欺压越严重的地方,教育水平就越低。百姓无从获取有用的知识,就只能依靠最简单的经验总结,躲避一切可能的危险,以求自保。这些习俗禁忌,就越牢固。”郭康想了想,说:“所以波西米亚那边,算是情况还好了。埃及的平民,反而要麻烦一些。”

    “我一直觉得,埃及这边的教育水平,要比欧洲整体都高不少呢。”脱欢说。

    “这倒是没错。但在整个地中海世界,教育水平这个概念,只能覆盖一小部分人。没法和中原一样,简单地用学者们的文教水平,估计当地的教育风气。”郭康摇摇头:

    “在中原,有劝学的传统。尤其是科举制出现之后,民间的教育基础,和高级文人的数量,一直有一定关联。文教兴盛的地方,从事学习的人,基数就比较大,考出来的文化人也会比较多。但在这边,绝大部分百姓的受教育情况,和这个地区的教育水平,是没有关系的。想评估百姓的文化水平,可能还不如看基层的正规教堂数量,来的更准呢……”

    “至于波西米亚那边,是出了意外情况。”

    “他们那个国家,是卢森堡家族的主要根据地,所以,历代阿勒曼尼王,都会调动力量,进行建设。比如在欧洲,大学是给国王和贵族们提供顾问的重要组织,在教会里有很大的话语权。为此,之前的国王查理四世,就在布拉格建立了大学,来和巴黎分庭抗礼。”

    “由于得到了整个阿勒曼尼地区的支持和投入,布拉格大学规模十分庞大。在查理末期的黄金时代,据说有十一万学生在这里就读。哪怕经过内乱,到1408年的时候,依然有两百名博士和硕士,三百名学士,以及三万六千名大学生。”

    “但是,布拉格大学,乃至波西米亚教会的高层,大部分都是阿勒曼尼人。学校里的权力划分,对本地人也很不利。巴黎大学那边,学校的自治机构,由法兰西、皮卡第、诺曼底、英格兰四个同族会组成,每个同族会有一票,因此,法国人总能在投票里占据优势。布拉格大学也模仿着设立了四个同族会,但它们是波西米亚、巴伐利亚、萨克森和波兰。其中,波兰学会里,也有大量是阿勒曼尼人。结果,人数最多的波西米亚本地人,反而没有对应的权力了。”

    “后来,波西米亚国王瓦茨拉夫迫于本地人的压力,提升了他们的投票权,宣布波西米亚同族会有三票,和阿勒曼尼人对等。但阿勒曼尼人又不能接受了。命令下达之后,当天就有两千名学生离校,以示抗议。几天后,陆续又有三千人选择离开。这些阿勒曼尼人回到了老家,自行组建了莱比锡大学,和布拉格分庭抗礼。”

    “然而,学校的主要资助者,就是更加富裕的阿勒曼尼贵族和富商。教会和一些慈善团体,也会赞助贫困的教师和学生,但这些组织,也基本都是被阿勒曼尼人掌控的。阿勒曼尼学生集体出走之后,很多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