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其中五万骑兵、十万步兵。
按照之前的计划,其余被淘汰的人,都垂头丧气地回了老家……至于留下的人,一个个喜形于色,将自己的武军身份视为极高的荣誉。
事实也的确如此。
熊午良给武军士卒们发放的俸禄,就足以供养全家,更别提家人还有减免赋税等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嫡长子可入书院读书等等。
话说之前的戍卒,在服完劳役之后还能回家。
但现在——既然武军是常备军,那么肯定是要数年如一日地留在军中,但如此长时间地教他们与家人分离,到底也不是个办法。
于是按照乐毅的提议——准许武军士卒的家人们来到郢都郊外定居,自行开垦土地。
非战时,武军士卒们每三个月可以请一次假,假期时间根据官职高低各有规定——譬如百夫长每三个月的假是六天、什长的假是五天,普通军士的假期是三天。
如果以后在战场上立有战功,还会根据他们的爵位,来调整假期的长短。
如果是普通戍卒,是断断不能给这样的假期的——怕他们逃跑。
但是在武军,却没有这个担忧!
削尖了脑袋好不容易进入武军,还往外跑?武军的训练的确严酷,但是伙食方面也确实到位——单是冲着这个伙食,武军的小伙汁们也不可能走啊!
更何况,身为武军士卒,确实是一种莫大的荣光。
时常有休假的武军士卒穿着配发的黄布束腰衣,带着家人们在郢都逛市场——总能得到行人们的注目礼。
所有人家门口挂着的‘武军户’铜字牌匾,据说是原字样是大司马乐毅亲笔所书,真是十足的荣耀。
……
在淮水上晃晃悠悠地顺流而下,终于进入了【琅琊】地界。
对于绝大多数贵族大臣来说,这都是他们第一次来到琅琊——这座被熊午良亲手打下来的地盘。
大臣们左顾右盼,感叹连连。
琅琊令亲自前来迎接:“臣曲洋,拜见大王!”
熊午良歪着头思忖了良久,突然才想起来——这厮是曲阳书院培养出来的呀!
自曲阳书院设立之初,有那么几个小伙子表现得尤为亮眼,这个曲洋更是其中的翘楚——曾经被书院的山长黄歇屡次夸赞,还想将前者留在书院,继续培养。
但后来,熊午良在封地里得罪了几个世家大族。
为了让当时还是曲阳侯的熊午良屈服,那几个世家大族一同罢工。熊午良于是下令从书院中遴选官吏,试图摆脱世家大族们对官吏职位的把控和垄断。
当时面对恩师黄歇的挽留,曲洋坚定地表示:“曲阳侯于我有再造之恩,如今君侯需要,身为书院学子又岂能置身事外?”
于是,曲洋就成为了熊午良麾下一名光荣的基层小吏。
咳!
遥想当年的黄歇,也是个心高气傲之辈,除了熊午良之外基本是谁也不放在眼里。
居然能被这厮认为是个‘可造之才’——曲洋天资之聪颖可见一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