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一步说,就算是张秉宽去了,鞑靼人真就不敢来了?谁给大明的勇气,敢在朝堂上说出这种话?
朱祐樘看还是没人说话,微微皱眉道:“诸位卿家,就真没有更好人选了吗?”
在场的人仍旧不做声。
先说先错,不说那就一定是没错。
“先说说看,朕也想听听诸位的意见。朕这里也有点意见,想与你们参详一番。”朱祐樘突然来这么一句。
在场的人突然神经紧绷起来。
原来皇帝不是没主意,而是已有人选,只是先前似乎完全没泄露。
就连陈宽也没想到,皇帝居然是打了一个马虎眼,明明是有人选,先前就是在他面前不提,这说明……皇帝对他的信任也不够。
李东阳这才走出来道:“陛下,以如今西北的局势,非要有实战经验的统帅方可御敌,且还要在朝有治朝的经验,以臣所见,若以兵部尚书提领西北军务,或是最佳之选。”
我谁都不举荐,直接举荐张秉宽,看陛下你怎么接。
在场的人也都很好奇。
内阁这是跟张周之间达成妥协了?或者说他们暗地里有什么密谋,以至于内阁都要替张周说话,甚至还行举荐之事?
朱祐樘道:“秉宽能力虽强,但以他去了三边,那辽东和宣大等处的军务该怎办?每次有事,还要将消息传到三边,再让他发回意见吗?兵部尚书于此时坐镇于京师,哪都别去了。”
李东阳道:“可是陛下,先前兵部尚书盘桓于滨海之城,迟迟未归,朝中军务大事也未有何滞缓,为何不让他往三边呢?兵部尚书既能提前洞悉鞑靼从花马池犯境,且还布置重兵,若以他提领三边军务,定可事事料敌于先,掌握先手,必定能无往不利。”
朱祐樘瞬间感觉到李东阳浓浓的恶意。
这是在顺着他的意思说话吗?
简直就是在给他找麻烦,都告诉你秉宽不合适,你还非要举荐他,诚心跟朕找过不去是吧?
“秉宽不适合,下一个人选。”朱祐樘冷着脸道。
李东阳再道:“除此之外,臣认为应当从有西北治军经验的文臣,且德高望重者前往,以此来稳定军心。”
朱祐樘道:“有经验最为重要,其次就是要有进取之心。要给鞑靼人足够的震慑,让鞑靼人知道,他是不惧一战的。”
在场的大臣越听,这个人越像是王守仁,皇帝就差报王守仁的名字了。
但突然画风一变,皇帝直接开口问道,“诸位卿家,你们认为如今的蓟辽总制唐寅,是否适合此差事呢?”
一言出,在场的人瞬间哑火。
连李东阳都好像是被晃了一下,他本来已经做好了出来反对,或者是继续抗争的打算,谁知皇帝这也是不按套路出牌。
很多人也在竖着耳朵听。
谁?
唐寅?
唐寅是哪根葱?
他凭什么当三边总制?
他是张秉宽的同门师弟?就他?
&n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