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人有何不妥?”朱祐樘问道。
刘健心说,陛下你要把上听处搞成跟我们内阁平起平坐的衙门,把张周放在里面就算了,秦纮人在三边当总制,怎可能身兼上听处大臣的身份?至于陆完和唐寅……这两个是什么鸟人?
朱祐樘不等刘健回答,为自己的选择做出解释:“秦纮在三边,请辞多次,以年老体迈为由,希望早些致仕还乡,但朕认为,应该给他一定的荣光,调回京后,入值上听处也是朕对他的看重。至于陆完,先前鞑靼寇边时,他镇守内三关也算是有功勋在身,此番以他作为平时处理上听处公务之任。”
“至于唐寅,虽然资历不足,但好在已经过多番历练,他此番回京之后,朕准备以他为工部郎中,入值上听处的同时,再调给他督办京师周边铸炮等事,朕也准备将易州山厂的差事交给他,可酌情擢升为工部右侍郎。”
大明的提督易州山厂,是负责京师柴炭等事的,在景泰时可挂职工部尚书来督办,而在弘治中叶时,普遍是以工部右侍郎的身份去提督。
如今大明的用木炭少而用煤炭多,事务多在西山完成,唐寅以目前的资历,根本不足以提升侍郎,但要是挂职个工部右侍郎去提督易州山厂,则合情合理许多,毕竟不是正职的右侍郎。
刘健道:“陛下是已经决定了?”
“朕是在与你商议。”朱祐樘听出刘健的话语中是有情绪的,他没有刻意去安抚,言语却还是相对温和的。
刘健整理措辞之后才道:“老臣认为,这几人都并非入值上听处的最佳人选,若以其几人入值,则怕会形成党派之见,也怕出现结党营私之事。”
朱祐樘道:“刘阁老是怕秉宽对他们的影响太深,他们都会以秉宽马首是瞻,形成朋党?”
刘健没回答,但也等于是默认。
“对了刘阁老,朕还准备以王琼去西北,替换秦纮,你认为如何?”朱祐樘终于把之前刘健心中的一个疑惑给解开。
那就是王琼干得好好的,为何要把他的职位给下了?
现在知道了,原来是让王琼去西北接替秦纮,那如此一来……宣大和三边的军政,名义上都要被张周所把持了。
“朕也不是马上要将此事定下,毕竟朕已经有决定,以秦纮为提督各边镇的统帅,主持此番出击巡兵之事,此事早也要到六月底,晚可能要到入秋之前才能彻底定下。刘阁老最近也可以思量此事,回头也会拿到朝堂上去商议。”
朱祐樘看起来很尊重大臣的意见。
但刘健知道,既然皇帝已经做出这种安排了,那多半是改变不了。
刘健问道:“陛下,老臣知悉,内三关提督军务之事,如今已取消,不知陆完回京之后,作何安排?”
朱祐樘似乎早有定案,当即便回道:“以他为户部右侍郎。”
刘健一听登时有些急了,急忙道:“户部右侍郎王俨升任此职尚未有多久,且做事勤恳有度,何以要将其撤换?”
“刘阁老多虑了,朕不是要让王俨卸职回乡,之前大同巡抚一直出缺,由新建伯兼任之,朕想的是,派个能做事的人过去协助他,由王俨去朕认为是比较合适的!”
刘健听了不由苦笑。
大明官职升迁的规则,通常都是左布政使升巡抚,再由巡抚升侍郎,而现在反过来了,正职的户部右侍郎调回去当巡抚,王俨作为大明的老臣,资历相当丰富,居然是去给初出茅庐的王守仁打下手?
&nbs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